牧羊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87版红楼梦成经典,只因入梦太深,王 [复制链接]

1#

魔眼睛砍柴书院金牌作者

编辑

不飞

年,《红楼梦》热播,剧中音乐《枉凝眉》等13首乐曲,如泣如诉,荡气回肠,震撼了亿万观众,人们称这是用音乐书写了一遍《红楼梦》。

这些乐曲旋律婉转,唱腔优美,被誉为“中国电视音乐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至今仍是国内民族女歌手的保留曲目。

这13首歌的作词人是同一个人——曹雪芹。

这13首歌的作曲人也是同一个人——王立平。

王立平一生创作颇多,几乎每一首都是经典之作。

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宋晓明这样评价他:“他的旋律你今天来听的话,属于那种接地气的美。”

“他应该是改革开放初期,歌曲音乐一直到影视音乐,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创作的音乐不但传唱度高,背后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红楼一程

王立平在圈内以创作速度快、质量高著称,一天时间就可以写出甲等歌曲。

但《红楼梦》的13首乐曲,他却花了4年多时间才写完。

年,导演王扶林准备筹拍《红楼梦》,为作曲人选发愁。

因为,《红楼梦》剧中的音乐必定需要十分讲究。

作曲家不仅要有很高的音乐素养,同时还得非常懂红楼。

这时,王立平毛遂自荐了。

80年代,王立平已驰名海内外,而王扶林当时还寂寂无名。

王立平对王扶林说:“我愿意把全部的精力和最黄金的创作年华献给《红楼梦》。”

但同时提了一个很“狂”的要求:不和任何人合作,“我要么不写,要写我都写。”

王扶林只问了一句:“这么多集,你写得过来吗?”

王立平答道:“您拍得过来,我就写得过来。”

剧组决定将36集《红楼梦》的音乐创作,全部交给王立平一人负责。

王立平接到任务之后,才发现脑袋里白茫茫一片。

《红楼梦》剧组里导表编、摄录美、服化道,所有的工作都有原著做参考,唯有音乐,翻遍全书都找不到一个音符。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这名创作快手竟然一个音符也没有拿出来。

没想明白就不动笔写,这是王立平在为《红楼梦》创作音乐时严格遵守的一条戒律。

他将自己沉浸在《红楼梦》的世界里,翻阅、考究、创作、推敲。

就像着了魔一般,他将自己带入每一首诗,每一个人中,用心揣摩他们的感情与思想,感同身受时总会忍不住潸然泪下。

饿了就吃点最简单的,困极了就上床躺一会,醒来再接着写,甚至把很多梦话都写在总谱上,几乎是到了痴狂的地步。

《枉凝眉》写了1年2个月,王扶林听完后说:“不是绕梁三日,是绕梁三十年,这就是红楼梦世界的声音。”

其中,《葬花吟》耗时最长。

“光是《葬花吟》,我就写了一年九个月,苦思冥想,词就放在书桌上,每天早上我眼睛一睁开,它就开始折磨着我,我觉得自己一定有地方还未弄懂。”

王立平一直没想明白这样一个个儿不高、又爱生气、还整天病恹恹的女孩,为什么曹雪芹会对她倾注那么多感情。

直到有一天,念到“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时,他突然明白了,这哪里是低头葬花,分明就是一个女子在叩问苍天!

顿时,激情来了,旋律油然而生。他在《葬花吟》的最后加入了几处闷鼓声,咚咚咚咚的沉重鼓声响起,王立平觉得终于替曹雪芹和他笔下的人物出了一口闷气。

“这篇论文我已经写完了,就是这首《葬花吟》曲子。”

最后一首《分骨肉》写完,王立平趴在钢琴上失声痛哭,泪流不止。

四年多过去了,电视剧拍完,音乐也全部做好,王立平终于从“红楼”世界回到人间,恍若隔世,又死生无憾。

“这是我写的最难、最苦,也是最过瘾的一次。我曾经说过不会再写《红楼梦》了。因为写《红楼梦》,我已经倾其所有,就这点能耐了,都使出来了。”

年,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首次公开播放,当那些经典的诗词随着美妙的音乐,以及天籁般的歌声中传出时,人们眼前犹如看到黛玉、宝钗、探春等众多红楼女儿从书中走出……

正如词作家甲丁所言:“听他的音乐,眼睛里立刻能有画面,就是他把每一个题材,都当作一个形象,通过旋律去塑造,这是王老师作曲的一大特点。”

年前,曹雪芹用生命完成了小说《红楼梦》。

年后,王立平用敬畏与追随,凝固了流动,唱响了巨著。

音乐家之路

在《红楼梦》之前,王立平也有一串辉煌的经历和闪光的成绩。

他小学时就显露出了不俗的音乐天赋,他是学校合唱队的指挥,会打鼓钢琴得好,是别人眼里的“音乐小天才”。

年,13岁的王立平作为优秀少先队员,跟随团中央,踏出国门远赴苏联、匈牙利等国参加国际夏令营。

这次夏令营,让少年王立平确立了“我一定要做一个音乐家”的理想。

回国后,王立平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进修钢琴,从少年班到大学毕业,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了11年。

年,24岁的王立平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一直顺风顺水的他,却陷入了迷茫中。因为,他不知道怎样将音乐和生活联系起来,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3年后,王立平被下放到天津葛沽八一农场。

4年多的时间里,父亲去世,母亲和妹妹被送到农村,人生的生离死别和悲欢离合,他经历了个遍。

生活给了他重重的一击,让他迅速成长。糟糕的经历,让他变得更好,而没有变得更糟。

痛苦与磨难,也给了他精神的给养。有了生活积淀和情感积累之后的他,期待自己的作品,尽快破茧而出。

年,王立平被调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从事作曲工作,开始了创作之路,创作了一些四平八稳的作品。

他一直在耐心地等待施展音乐抱负的机会,直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全国。

年,王立平接到新任务,为纪录片《潜海姑娘》作曲。

纪录片讲述的是海南岛潜水女工种植海菜的故事,内容很普通,但在那个时代,这是一部充满新气象的纪录片。

王立平决定用电吉他来表现潜海姑娘美的形象,这是一次极大的冒险,在思想保守的人们眼里,吉他属于“流氓乐器”,弹吉他的都属于非主流,当时,连会弹吉他的人都没有。

但王立平不为所动,经过苦苦寻觅,在建国门菜站找到一个会弹吉他的人。

而这个蹬三轮儿卖大白菜的人,已经很多年没有弹过吉他了。

王立平跟他说了一句话:“要是成了你别谢我,要不成你也别怪我。”

这事,后来真的成了。

《潜海姑娘》公映后,轻松抒情的旋律,被音乐界认为是开创了一个音乐解放的新时代。

好的音乐是有一种天然的感召力。

词作家甲丁说:“当时听到《潜海姑娘》是在某一个放露天电影的晚上,当音乐出来后,人们纷纷往广场上集中。”

从此,王立平的名字逐渐被大众熟知,默默蛰伏了多年,他的创作开始迎来一个高峰。

严谨的“折腾”

年上映的电影《戴手铐的旅客》,主题曲《驼铃》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

这是王立平第一次创作电影主题歌曲。这次的创作,还颇有些周折。

当时日本也推出了一个类似的影片,高仓健主演的,很受欢迎。

于是,导演要求王立平借鉴对方的音乐风格。王立平在仔细了解两部电影后,拒绝了导演的要求。

在他看来,“艺术需要情感,情感需要真挚,不能因为去赶风头,而放弃我对内容的一种艺术本质的追求。

最终,王立平为《戴手铐的旅客》确定了民族化的音乐风格。这不是最时髦的,却是最真诚,最适合表达影片内容的选择。

在开往云南的火车上,王立平用五天时间,一气呵成写就了这首饱含人生苦辣酸甜的《驼铃》,随后旋律从他的内心喷薄而出。

电影上映后,影响甚大,尤其是主题曲的歌词:

送战友踏征程

默默无语两眼泪

耳边响起驼铃声

战友啊战友

亲爱的弟兄

当心夜半北风寒

一路多保重

……

表达了太多的情感。

时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资深编辑王芝芙告诉王立平,电台收到了一麻袋要求点播的信件。

后来,邓颖超在拍纪录片时,特地要求拍她听《驼铃》的场面来表达对周总理的怀念。

已近中年的王立平,终于厚积薄发,一跃成为了中国知名作曲家。

年,《少林寺》开拍在即,主题曲却还没有头绪,香港制片方多方打听之后,请来了王立平。

但是,合作一开始就出现了矛盾。在香港,写歌都是先写曲后填词,而在内地,曲调必须根据词的意境来定,王立平坚持自己的立场。

眼看开拍日期越来越近,词还没有着落,无奈之下,王立平主动请缨,“要不那我先写词吧,不行你再换”。

两天之后,王立平交出了两首词,一首《牧羊曲》、一首《少林少林》。歌词一念,全组人员都拍手惊呼“太好了,你怎么写这么好”。

由于《少林寺》的故事发生在河南嵩山,制片方便要求王立平在创作中,融入河南豫剧的特色。

三天之后,王立平完成谱曲工作,交稿那天剧组专门请了河南人来听。王立平在众人面前哼唱了《牧羊曲》。

河南人听后很激动,不停地说着“中中中”。

无论是完成的速度还是质量,王立平的表现都令制片方非常满意。

然而,正当制片方打算圆满结束作曲工作时,王立平却突然提出,要把《牧羊曲》的曲谱推翻重写。

理由是其中的豫剧素材有瑕疵。

电影讲的是一千年前的故事,那时并没有豫剧。

最后,剧组答应了他看似“折腾”的要求,那代表了他严谨的创作态度。

《少林寺》上映后,以1毛钱的票价创下了元的票房纪录,开启内地功夫片先河。主题曲《少林少林》和插曲《牧羊曲》火遍华人世界。

近四十年过去,我们可能不再记得觉远和秃鹰在打斗时用了什么动作,但依然能哼唱出“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

王立平用《少林少林》的雄壮,与《牧羊曲》的柔美,让观众永远记住了这部电影。

走出国门

《少林寺》大火之后,王立平又接到一个急活儿:为电影《大海在呼唤》写词谱曲。

王立平没有接触过海员,对这首要求各国海员都能唱的民歌,犯难了。

临近交稿,他还摸不着头绪。灵机一动之下,他索性集中表达所有海员的共性——对故乡的爱,连词带曲一气呵成了《大海啊故乡》!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

大海就是我故乡

海边出生

海里成长

大海啊大海

是我生活的地方

歌曲出来后,质朴感人的歌词和旋律,无不让人为之动容。

这首歌不仅在海员和华人华侨之间流传甚广,甚至在国外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甚至国外的大牌歌星也翻唱这首歌。

年,王立平在法国遇到一位《欧洲时报》的主笔。

交谈中,对方让王立平帮自己一个忙:“向您请教个事,您听一首歌,能不能告诉我,这是谁唱的?这首歌叫什么名字?”

歌曲的旋律一响,王立平忍不住乐了,原来对方要帮忙打听的,正是自己创作的《大海啊故乡》。

得知词曲作者竟是眼前人,这位外国友人又惊又喜,感谢王立平创作了这首歌曲。

好音乐大概就是这样,不分国界,情感和旋律,总是能让人心意相通。

坚守初心

时间可以丰富一个人的阅历,却带不走坚守的初心。

音乐这条路,需要听众一起走。人生这条路,更需要梦想来完成合奏。

在歌声优美的背后,在舞台灯光照不到的岁月里,是王立平为了追求付出的巨大辛苦和努力。

他担任了中国电影乐团的团长,亲手创办了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被国外同行尊称为“中国音乐著作权之父”。

79岁的王立平,严谨的创作态度一如从前,他说:

“我已经70多岁了,我不想闹着玩儿,我也不想去挣那些黑心的钱,就是不要给电视剧添乱,多少添点儿彩。”

也许大师就是这样,从不沉沉湎于金钱的蛊惑,他们的人生旋律,只愿为信仰而歌。

关于王立平你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柴叔爱听~

(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