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牧场省人省力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视频在四川省成都市的一家智慧牧场,奶牛营养师李婷婷刚一上班就收到了一条告警信息:号奶牛超过15个小时没有进行反刍,已经越过了应激红线,很有可能是身体出现问题。李婷婷直奔D21棚,因为号奶牛不仅汇报了自己的身体情况,还发送了详细定位,此时兽医也正在同步赶往现场,对奶牛进行检查。在这个牧场,多头奶牛的吃、住、行都归李婷婷管。和这么多不会说话的奶牛打交道,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李婷婷告诉记者,“电子耳标”是奶牛的身份证,自动采集数据。脖子上的项圈是奶牛的心情晴雨表和计步器,随时监测着奶牛的活动状态,反映到智慧终端。数字化养牛,就是从这一点一滴的记录开始。李婷婷告诉记者,以前一个人只能照看过来十几头牛,但是现在一个人可以照看六十多头牛。场长周红城曾经在北方牧场从业10多年。刚到成都时,最令他头疼的就是夏季奶牛热应激的问题。从前,牛场采用传统的水管喷淋降温方式,不仅浪费大,后期污水处理的压力也大。不过在刚过去的这个夏天,他们有了应对的新招。智能喷淋系统可以实时感知牛舍里的温度变化,随时为怕热的牛儿们冲凉降温。现在,每只奶牛在夏季都可以享受到专为自己定制的“空调房”。牛的心情好了,产奶量自然也就上来了。年,在智能喷淋系统频繁工作的6月到10月间,平均每头泌乳牛每天多产出牛奶2公斤,天的时间,相比往年多贡献了18万公斤奶量,相当于90万元的收益。为了让奶牛住得舒服,“精装房”里还配有电动刮粪板、胶垫席梦思。而奶牛们的“工作”就是早中晚三次,站上牛位,“打工”两分钟,完成各自的“奶量考核”。奶牛不仅产奶,也会产牛粪。年初,近50公里的沼液管道正式启用,牧场的奶牛粪便,直接通过管道进入沼液池,发酵后通过密集的地下管网,直接送入周边村落的果园。距离牧场约15分钟车程的顺龙村,是当地的李子种植大村。他们使用的就是来自牧场的沼液牛粪,打开开关就能施肥。牛场的牛粪有了去处,庄天志不仅省了肥料钱,果子的价格也涨了,亩果园,一年就能增加26万元的纯利。近年来,成都积极探索数字农业科技创新,并创建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这是全国第三个区域科创中心。依托这个中心,成都已经建成覆盖全市的专业数字管理系统11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72个,着力构建全市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年,成都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45%。半小时观察:数字赋能畜牧高质量发展动动手指,就能管好上万只牛羊。“智能养殖”的风口俨然已经到来。年,农业农村部印发了《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年)的通知》,指出要“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到年,农业数字经济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预计达到15%。让信息多跑腿、让数字来说话、让智能助决策,我们相信,当数字科技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后者会有脱胎换骨的蝶变,也将走出一条中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来源:央视财经(记者:熊曼琳张超)监制:黄慧编辑:李沅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