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小东
近年来,说到电影带着“翻拍”、“国产”的字眼的话,大概会劝退不少人。因为虽然许多国产翻拍电影顶着“大IP”、“老戏骨”的热度,对于投资方来说,这样有利于降低投资风险,但对创作方或者摄影组来说,也意味着改编难度大,如果不是能够准确把握原作的故事精髓,那就等同于“蜗牛壳里做道场”。
而这部《误杀》虽然是翻拍电影,但却成为年贺岁档最大黑马。
以紧凑的故事推进和严密的故事逻辑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部电影吧。
一
《误杀》翻拍自印度犯罪悬疑电影《误杀瞒天记》,由陈思诚监制,柯汶利指导。故事的背景发生在了泰国曼谷的一个小镇,李维杰(肖央饰演)与妻子阿玉(谭卓饰演)来泰打拼17年,膝下育有两个女儿,年届四十的他靠开设网络公司为生,为人也颇得小镇居民的好感,而这一切美好却被突如其来的不速之客打破。这个充斥走私,贩毒活动的边陲小镇,各种权力交织碾压公平正义。
李维杰的大女儿被督察长的儿子素察强暴,因反抗误杀对方。李维杰曾亲眼目睹督察长滥用私刑,深知法律无用,为了维护女儿,捍卫家人,资深影迷李维杰用电影里学来的反侦察手法和曼谷警察局督察长拉韫(陈冲饰演)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二
《误杀》虽然是一部翻拍电影,但是《误杀》的大获成功正是来源于对原作《误杀瞒天记》的本土化改编,使之更能贴近于中国元素,因此受到了众多观众的一致好评。不仅如此,《误杀》相较于原作,不仅故事的推进时间比原作要短,相较于原作近三个小时的时长,《误杀》剧组可谓煞费苦心,在保证和原作同等信息量的情况下,将影片时长缩短至了更为适合国内院线的分钟。
将原作前期用于铺垫警民双方矛盾的故事从原作的四十分钟缩短至了二十分钟,大量配角的戏份被删去,而主要人物,也就是两个家庭的形象则更加丰满,大大地提高了观众在观赏影片时兴奋指数。同时,也将原作所要强调的警民矛盾,转化为更多的是两个家庭之间的冲突,为整部影片的有关人性、家庭教育的思考奠定了基础。
两位母亲的形象十分令我惊艳,尤其是谭卓饰演的阿玉,原版《误杀瞒天记》里正方母亲影片并未给出什么出彩的地方,仅仅只是刻画了一位任劳任怨,谨小慎微的家庭主妇形象。而《误杀》中谭卓饰演的阿玉相较于原版,虽然在故事的形象上仍旧是一个家庭主妇。但是随着影片矛盾双方的对抗逐步升级,在拉韫暴力审问李维杰的大女儿平平时,阿玉勇敢地上前与拉韫据理力争,女子本弱,为母则刚。这段对手戏也是颇为激烈,可以看出影片也给予了人物成长的空间。
而反观拉韫,虽然在审讯李维杰一家时,面目狰狞,表情凶狠。但是对儿子却是百般溺爱,影片单独给予了拉韫一段梦到儿子的戏,梦中的儿子留着刘海看上去乖巧懂事,但现实中的儿子素察则是一个留着大背头、飞扬跋扈的纨绔子弟,这其实也从侧面看出,相较于阿玉对于子女的疼爱,拉韫对于儿子的关爱只停留于表面,而对于现实中儿子的变化则一无所知,这同样是影片对于当代家庭关系的一种思考与思索。
而且影片对于塑造拉韫这个角色时,实际上相较于原版,影片特意安排了一段拉韫探案的戏,不仅丰富了拉韫这个角色精明强干的特质,而且为下面和李维杰的对峙做了很精彩的铺垫。可以说,这部作品最大的亮点,就是相较于原版提升了女性在整部影片中的地位。
而对峙双方的父亲角色也是一样,李维杰是一个生意不温不火中年大叔,但是对家庭却是百般照顾,即使家里有一个电话打不通也会心急如焚的赶到家里去。
可同样是父亲,素察的父亲一天到头只是忙着同市长竞选,哪怕儿子失踪超过一天也漠不关心。
其实在这种对比之下,我才发觉,哪怕是死有余辜的素察,也同样值得同情。身处于一个父母疏于关心,疏于理解的家庭,素察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从来都不是真正的关心,父母都在追求自己的事业而忽视了孩子,从而导致了素察虽然家境优渥但是从小对于他人就情感冷漠,也正是这样才导致了素察只能不断寻求刺激,填补欲望,从而埋下了杀身之祸。
相较于原版的警民对抗,《误杀》将故事矛盾点延伸到了中国观众更为理解和贴近的家庭关系上,不仅赋予了人物形象的丰满,而且有了极大的对抗性和戏剧张力。
影片的细节也深入人心,大女儿平平正值青春期,与父亲李维杰有很深的矛盾,而这种矛盾,随着李维杰为了保护家人,不惜一切代价,再到为了家庭与自己的良知选择自首而不断化解,最终,平平终于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而小女儿安安虽然顽皮任性,但在面对拉韫的严厉审讯时没有露出丝毫怯懦,而是在父母遭遇暴力逼供时,为了父母的安危才说出了埋尸地点。
其实整部影片下来,即使不为李维杰缜密的反侦察手段所震撼,也会为李伟杰一家的转变所打动,从而引发观众对于家庭关系的思考。
三
其实媒体在采访陈思诚的时候,陈思诚曾说这部影片本质是想谈“误杀”二字。
那么整部影片看下来,究竟是谁误杀了素察?
从故事情节的角度分析,素察强奸了大女儿平平并且给平平拍下了视频以做要挟,后来又借视频为由希望能够再次逼平平委身于自己,而平平则将此事告知母亲,在母亲与素察争抢手机的时候,平平失手将素察打昏(记住,这里是打昏!)。但平平与母亲却误以为将素察打死于是埋尸于后院的祖坟里。
但是实际上,素察此时并没有死,影片则以一种比较隐晦的方式告诉了观众。首先是李维杰为了作伪证,带家人去看了泰拳比赛,在赛场上,一名泰拳血手被打倒,医护人员上前打开他的嘴巴。而一名观众则对医生的行为感到不理解,而李维杰则解释说这叫吞舌,看上去很像断了气息,但实际上只是舌头堵塞住了呼吸道,如果不把喉咙张开,就会造成假死状态。
而影片在这里暗示素察被平平击倒时,只是发生了吞舌,而并没有死。而在后来拉韫直接暴力开馆时,虽然没有发现儿子素察的尸体,但是细心的观众可以看到,棺材盖子上面有着一摊血迹,而且还有着密密麻麻的抓痕,这正好说明了素察其实不是被平平打死的,而是在埋尸过程中呼吸缺氧致死的,棺材上的抓痕正好证明了素察在死前有着极为激烈的挣扎。
而这一切有没有人知晓呢?有的,这个人就是李维杰。
其实李维杰在将素察埋尸棺材时就已经发现素察其实还未死,但是他眼睁睁地看着素察在棺材中挣扎,却未曾施救。所以说李伟杰一家吃饭时,小女儿安安用叉子划桌子时,只有李维杰阻止了安安,正是因着使李维杰想起了素察窒息而死的悲剧。
女儿平平为了阻止素察侮辱自己与母亲,而失手打死素察,这在法律上叫正当防卫,即使素察当时没有死亡,而是事后埋尸死亡。可是在整个事件里,平平与母亲在主观上已经认为素察已死,所以才对素察进行埋尸,本应判为过失致人死亡罪,可是在正当防卫的过程中被防卫阻却,所以整个事件整体上被定性为正当防卫。按照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法律来看,正当防卫其实就等同于无罪。
那么为什么李维杰一家还要面对警方的盘问,还要力图瞒天过海?如果直接报案的话,岂不是就风平浪静了呢?如果李维杰在知晓素察未死时,就放了素察,那样会不会更好?
但事实却是残酷的,拉韫所领导的警察群体长期欺压乡邻。素察用手戳瞎了同学的眼睛,拉韫为了安抚家属决定给受害者十万作为补偿,但是到受害者这里就只剩下了六千,而中间所流失的钱,则是遭到了整个警察群体无休止的剥削,这也恰恰说明了当地警察作为权力机关的一部分充满了腐败与暴力。而这也让李维杰一家之所以选择隐瞒真相得到了解答,因为他们对于这个掌握权力的群体是十分恐惧、不信任的,所以悲剧在一开始就已经埋下。
而误杀,不仅仅是指李维杰一家对素察的误杀,我想,素察的死还有另一种解释,那就是两个阶层之间的矛盾误杀了素察。
四
其实《误杀》这部影片,相较于原版,还有另一层含义。
《误杀瞒天记》的英文版名字叫Visual,直译过来就是视觉的意思,更加强调的是男主通过自己所学的电影技术给警方制造错觉的过程。
而《误杀》在英文版中,陈思诚团队颇有心思地取名为Sheepwithout
AShepherd(没有牧羊人的羊),其含义出自于《圣经》马太福音,意义即乌合之众。而这,也是影片超出原版的对于阶级关系的一种思考。
而羊在这部影片中则是一种意象,关于羊所表示的意象,应该有三种。
第一种含义是替罪,桑坤与李维杰起了冲突,桑坤开枪但是子弹却杀死了李维杰身旁的羊,而李维杰也用这只羊替换了原本埋在祖坟里的素察的尸体,而在影片的结尾,李维杰在获得内心良知的救赎之后,也选择了为妻子与平平替罪而自己主动自首。
第二种含义则是良知,尤其是指李维杰的良知,在影片开头,李维杰作为一名善待邻里的老好人,每周都会去寺庙布施,而这种布施,则是不求回报的无相布施,而僧人身后跟着的羊则象征了李伟杰此时心怀良知。而李维杰将素察的跑车沉入湖底时,路过的羊群中有一只羊凝视着他,这代表着李伟杰的内心受到了良知的煎熬。而桑坤杀死的那只羊,其实也正好代表着李维杰的良知此时已经死去。果然,在李维杰遭受内心煎熬的时候,选择去寺庙祈求内心得到宽恕而再次布施,此时僧人身后没有了羊,而僧人也选择拒绝李维杰的布施,并且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无相布施才有无上功德。”
李维杰在结尾向拉韫夫妇忏悔自己所作所为后,羊再一次在寺庙中出现了,暗示此时李维杰的良知又得到了救赎,所以他才会毅然决然地选择去自首。
第三种含义则是借羊与牧羊人的关系来暗指普通民众与当权者。
而这样意象在电影中也有所暗示,比如说警察去学校找平平的时候,老师正在上课讲羊的习惯:
羊的视力不好,很容易离群,所以经常被大型动物吃掉。
而记者在采访小镇上的居民时,则有一个人说:
羊有草吃就满足了,才不会在乎你会不会薅羊毛。
其实民众与当权者就像牧羊人与羊一样,是共生关系。羊有草吃,牧羊人才能薅得了羊毛。但如果牧羊人没有好好把握分寸,一味的对羊群进行惨无人道的剥削,就会从牧羊人变成屠夫,而羊也会向牧羊人戳出他们的羊角。一旦这种和谐的共生关系被打破,那么祸及的只能是双方。电影最后由案件所引发的暴乱,政客下台,烧杀抢夺,民不聊生。这正是权力机关滥用权力所导致的后果,而正是充满了腐败和暴力的机关,才使像李维杰这样的家庭拒绝相信警察,从而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素察的死亡。而整部影片,其实从误杀这个事件再到暴乱,如果警察能够秉公执法,素察一案本来就是一场特殊的正当防卫,但是却由于拉韫想要为子寻仇,桑坤想要报复李维杰为而酿成了一场灾祸。可以说,正是由于“牧羊人失去了牧羊的本心”,才使得整个事件变得棘手,牧羊人成了夺命的刺刀,那么羊群就只能变得混乱,走向无序,那么牧羊人最终只能自食其果。
五
其实围绕着这部影片,最大的争议就是与原版截然相反的结局。原版的男主最终逃脱了警察的追捕,逍遥法外。但《误杀》中的李维杰却在最后选择了自首,有的人说这是为了在国内上映而避免审查才修改的情节。但是我觉得,正是有了李维杰的自首,才使《误杀》的对于人性相较于原版有了更深度的挖掘。
李维杰其实有充足的理由去自首。其一,他是素察死亡惨状的亲历者,是他独自一人参与了素察从死亡再到移尸警察局的整个过程,可以说,直到自首,虽然李维杰在影片中的表现极为冷静,但是他毕竟是普通人,即使看过无数的电影,见识过那么多宏大的场面,也无法眼睁睁看着素察惨死,所以他的内心其实一直备受煎熬。
其二,李维杰本身就是一名虔诚的信徒。每次遇到僧侣,他都会去选择无相布施,而李维杰在杀人之后,为了求得内心的安宁而再次去布施时,却被自己的信仰所拒绝,一句“无相布施才有无上功德”让李维杰明白了自己的良知。
其三,李伟杰选择自首也是由于这场误杀事件给孩子的教育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影片开头,安安想要一只口琴,李维杰答应安安,只要她考了一百分,就给她买口琴。而误杀事件之后,一切都仿佛风平浪尽,但是李伟杰却发现安安在试卷上造假,原本七十分的卷子被涂改成了一百分。可见,在安安经历这一切后,在她幼小的内心中,谎言与罪恶的种子已经悄然萌发,而这则令李伟杰真正看清了他的选择,那就是去自首。
最后一点,由案件引发暴乱令李维杰想起了自己悲伤的童年。影片开头,警方调查了李维杰的身世,发现他的父母都在十多年前的一场暴乱中死去。而如今这场持续的暴乱则勾起了他童年时痛苦不堪的回忆,又有多少孩子会在这场暴乱中,像当年的自己一样成为孤儿呢?所以李伟杰决定自首来平息这场暴乱。
所以李维杰为了让自己的良心得以安宁,为了给安安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也为了让惨剧不再继续轮回。所以李维杰才会选择自首,也许《误杀》真的需要靠着李伟杰的自首才能避免审查,但是李伟杰的自首本身,给予观众的,却是对家庭与社会的深刻反思。
以上就是我对于《误杀》这部影片的一些想法,对于一部翻拍片,《误杀》所做的已经足够出众了。但是仍然有些人会对于影片本身所带有的“国产”“翻拍”等标签而产生抵触,我想,这会不会,也是某种误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