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介绍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小寒冷在三九,腊月到
TUhjnbcbe - 2025/1/9 22:01:00
                            

●REC

Minor

小寒

Cold

小寒,二十四节气之二十三,冬季的第五个节气,在公历1月5日至1月7日交节,农历则进入了一年最末的腊月。“寒”,是寒冷的意思,冷气积久而寒,却未冷到极点,是谓“小寒”。此时的江南已是隆冬,小寒节气正值“三九”,俗话说“冷在三九”,此时气温到达了一年的最低点,因此又有“小寒胜大寒”之说。人们常常根据小寒的气温、雨水变化预测来年农事天气,比如有俗谚“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小寒暖,立春雪”“小寒蒙蒙雨,雨水还冻秧”“小寒雨蒙蒙,雨水惊蛰冻死秧”等等。

进入腊月,田间地头的活计少下来,主要是果树枝条修剪、蔬菜越冬保暖,并不忙碌,是一段十分难得的农闲时光。又因临近年关,家家户户都怀着喜悦而急切的心情忙着添置新物件,整顿屋里房外的旧家什,迎接新春的到来。于是从小寒开始,各种年事活动逐一展开。

年关将近百事忙

计算着日子,人们将腊月迎新年的事安排得井井有条,中上旬便有腊月初一“跳灶王”、初八喝腊八粥、十二腌蚕种等习俗,其间更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起,家家户户会做年糕、办年货,日子便这般红红火火地热闹了起来。

灶王,也叫灶神、灶君,为家庭中守灶之神。灶神信仰的发展源流颇为复杂,近代以来又有灶王爷和灶王奶奶。不过对寻常人家来说,灶王却是世俗生活信仰中顶要紧的一位神仙了。他掌握着司命大权,在各家各户的灶头安身立命,对家庭中男女老幼的一言一行明察秋毫,到了年末可直接向玉皇大帝汇报。人们既怕他,又不得不讨好他,尤其进了腊月,人们对灶王也越发尊重起来了,腊月初一跳灶王,腊月廿三廿四送灶王,大年三十迎灶王,一样也不可耽搁。

据《清嘉录》的记载,吴地“月朔,乞儿三五人为一队,扮灶公灶婆,各执竹枝噪于门庭以乞钱,至二十四日止,谓之‘跳灶王’”。其实,所谓“跳灶王”只是乞儿装扮成灶王爷灶王奶奶模样,走村串户打着竹板喊唱“招财进宝”,以此索要钱财米粮。对此,清代周宗泰《姑苏竹枝词》如是评价:“又是残冬急景催,街头财马店齐开;灶神人媚将人媚,毕竟钱从囊底来。”门口响起竹板声,户主人家必得笑脸相迎,送上利市红包或是大米,借此讨好一下灶神,祈望明年红运齐至、阖家安康。“跳灶王”的乞儿收到利市红包或是大米后,自是又有一番动听的吉祥话,诸如“好事美事尽告知,丑事恶事缘化之”之类,总要是“宾主尽欢”才好。

据《清嘉录》《吴郡岁华纪丽》等书记载,此时节还有人会穿着破旧的袍子扮成钟馗模样,在街巷之中“跳钟馗”,他们“沿门跳舞”,插科打诨,“争向店肆索钱”。

这类习俗带有古代行傩、除疫仪式的痕迹。傩,是古代驱除疫鬼的一种仪式,一年中多次举行,尤以腊月最为隆重。古代行傩,鼓乐齐鸣,人们戴着面具,穿着各色衣袍,跳傩舞,并配以火石、桃木武器,四处搜索疫鬼,将之驱除,场面十分壮观。明清以后,江南各地行傩之俗已经逐渐衰退,但从跳灶王、跳钟馗这些街头景象中,还是可以窥见行傩的影子。清代褚人获《坚瓠续集傩》云:“今吴中以腊月一日行傩,至二十四日止,丐者为之,谓之跳灶王。”乞儿借此古俗行乞谋食,并不足为怪,乡人市民图个吉祥,也颇有皆大欢喜的年节喜庆之意。

小寒腊月虽是农闲,农事、蚕事却也得早早准备起来。在江南蚕乡的一些地方,蚕农以腊月十二为蚕花娘娘生日,并在此日为蚕种消毒。养蚕人家会制作一些蚕茧形式的米粉团子,称为“茧圆”,用来供奉蚕神。古法浴种的程序并不复杂,蚕农取出自家撒着蚕种的布片,撒盐腌种,然后再将蚕种收藏好,传统的蚕种消毒工作便完成了。在苏州吴江震泽蚕乡,人们称之为“撒布种”。待到腊月廿四,再取出蚕种布,掸去细碎的盐屑,用清水洗净,晾干后收藏起来,等到来年清明谷雨时节,便可以收蚁蚕了。蚕事关乎一家生计,腊月中无论多么忙碌,蚕娘们都得小心谨慎地处理好蚕种过冬,心中默念的是祝祷新蚕健康,蚕茧丰收。

随着年节的气氛越来越浓,年货的市场也兴旺了起来。过年要合家团聚吃年夜饭,要走亲访友互相馈赠礼品,要举行庄重的祭祖祀神仪式,年节物品都得预先置办起来。于是进入腊月后,会出现一个购物的高潮,俗称“年市”。《清嘉录》记载:“熟食铺,豚蹄、鸡、鸭较常货买有加。纸马香烛铺,预印路头财马,纸糊元宝、缎匹,多浇巨蜡,束名香。街坊吟卖篝灯、灯草、挂锭、灶牌、灶帘,及箪瓢、箕帚、竹筐、磁器、缶器、鲜鱼、果蔬诸品不绝。锻磨、磨刀、杀鸡诸色工人,亦应时而出,喧于城市。酒肆、药铺,各以酒糟、苍术、辟瘟丹之属馈遗于主顾家。总谓之‘年市’。”江南商业之繁盛跃然纸上,街头巷尾年货堆积如山,吃穿用度、祭祀娱乐,一应俱全,衬得寒冬也透出融融暖意。

说到置办年货,江南人最是钟情年糕。关于年糕的来历,苏州一带流传着伍子胥米砖筑城墙的故事。传说伍子胥临死前吩咐他的侍从,若是有一天吴国百姓遭殃,可到相门城下掘地三尺找食物。后来果不其然,越王勾践兵临城下,城中断粮,又近年关,百姓哀号一片。这位侍从想起伍子胥遗言,便带着百姓依言来到相门城下挖掘,果然发现那里的墙砖与众不同,是用糯米粉做成的。靠着这些糯米砖,百姓渡过了年关。从此之后,苏州城乡家家户户都要在年节前后做糯米砖,以此感念伍子胥的恩德。因此,此糕多在过年时食用,因此被称作“年糕”。

江南年糕多是水磨年糕,不过各地的形状大小、口味各有不同。杭州、宁波等地的年糕小巧可爱,像江南女子般纤细润泽,特别是宁波慈城年糕,软糯喷香。台州年糕则要大上好几倍,粗粗的、硬邦邦一条,口感上略为生硬一些。丽水松阳地区有一种叫“黄米粿”的年糕,当地人称为“黄金果”,选了上等粳米用灌木的灰汁浸泡,蒸熟后在石臼中捣成金黄的颜色,吃起来满口植物的清香。苏州人喜爱糖年糕,往往在年糕上加蔗糖,加白糖的是白年糕,加黄糖的则是黄年糕,又有在年糕上撒桂花的,好看又好闻。

江南农村,乡人都要大张旗鼓地打制年糕,城市中人们则多往糕团店里购买,因此年关前一二十天,糕团店的生意最是兴隆。做年糕、吃年糕,吃了会“一年更比一年高”,多好的口彩呀。

报年信的腊八粥

小寒时节有腊八。腊八,俗称“腊八节”,为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也是佛教中释迦牟尼佛的成道日。腊八,源自上古时代祭祀感恩神灵、祈求丰收的习俗,它的意蕴与春节相同,时间又与春节临近,因此人们常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又有俗谚“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也到了。在这寒冬之中,一碗浓稠香糯、寓意五谷丰登的腊八粥不仅驱走了寒意,更蕴藏了祈福、感恩的浓浓情意。

腊八喝粥的习俗起源于宋代,与寺院僧人有关。清代徐珂在《清稗类钞》中指出:“腊八粥始于宋,十二月初八日,东京诸大寺以七宝五味和糯米而熬成粥,相沿至今,人家亦仿行之。”若是翻检一下宋人的笔记杂谈,记载亦不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腊八日都城汴梁内各大寺院举行浴佛会,并向信众施舍“七宝五味粥”,此粥也称为“腊八粥”。此外,都城内各户人家也以果子、杂料煮粥食用。可见,彼时不仅寺院僧人施粥于信众食用,市井百姓也十分喜爱煮粥食用。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也记载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说到腊八粥的来历,得讲一讲《佛本行集经》中的一个故事。说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前曾经历六年的苦行,然而此举非但毫无收获,反而使其身心俱疲。于是他放弃了苦行,接受了牧羊女奉上的乳糜,恢复体力后在菩提树下静坐参悟。终于在十二月初八这一日,大彻大悟而成道。后来,每到此日,寺院便用谷物与干果煮粥供佛。为了回报信众的供养,僧人也在这一日向信众赠送粥饭,于是腊八施粥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了。

杭州一带有“腊八节打斋饭”的说法,平日寺院僧人受信众食物供养,到了腊八节,僧人将余下的粮食熬成粥,回报众人。还有一句俗谚为“千年冷缸饭,一顿腊八粥”。这是讲古代僧人用箩筐沿门乞食,食之有余,便将米饭晒干贮藏起来。到了腊八这天早上,将米饭干煮成粥,回报施与者并为之祝福。南京旧时亦有腊八前僧人沿街化米、干果,用于腊八烹煮粥饭在寺院前施舍之习俗。正因为此粥多与寺院有关,所以又被称为“佛粥”。南宋诗人陆游有诗句“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阵阵的香气间,诗人眼中的天地节物焕然一新,此时的心境不正应了除旧布新的新年光景吗?

所谓“腊八”,说的是腊月初八,不过人们还是常常顾名思义,认为腊八粥所用的原料共八种。如今腊八粥的做法各地各具特色,也说不好到底有几种,不过根据周密《武林旧事》中的记载,南宋时腊八粥只有七种原料,具体来讲是胡桃、松子、乳蕈、柿、粟、栗、豆。当时,人们称之为“七宝粥”,因为用料不见荤腥,也叫“七宝素粥”。除此之外,还有一款“五味肉粥”也是在腊八日食用的,《梦粱录》卷十三曾记载南宋临安街市上“冬天卖五味肉粥、七宝素粥”。

时至今日,江南人家于腊八多食素粥、甜粥。南京一带人家一般用糯米和以莲子、花生仁、小红枣、赤豆、米豆、香栗、白果仁等熬煮而成,黏稠润滑、饶有风味,且营养丰富、易于吸收,是食疗的佳品。苏州人还保留着“荤腊八”的习俗,食材中必有荤食。旧时苏州的“荤腊八”主要以咸肉、黄豆芽、芋艿、火腿、香肠、黑米、白菜、青菜为原料,烹煮时将荤食切成细丁,同米一道入锅,加水慢慢熬,临出锅再下青菜、白菜。精心熬制之下,香气四溢,此粥不加调料自有咸鲜的味道,所以又叫“咸腊八”。

寺院设棚施粥原有接济穷人之意,如今此意渐消,祈福、感恩之意则更加浓厚。杭州千年古刹灵隐寺在腊八要举行供佛、讲经、施腊八粥等一系列活动。当日,寺院僧人取香谷、果实,造粥供佛;方丈登坛讲经;僧人、信众千手传供,体味手传之间的舍与得之意。此日,杭城净慈寺、法喜寺、法镜寺、法净寺、灵顺寺、香积寺等大小寺庙都有热闹的施粥活动与祈福法会,僧人将吉祥与祝福送至普通民众。

“吃罢腊八粥,就把年来盼”,对于捧上一碗热乎乎腊八粥的人们来说,齿颊生香之间,自是能品出不同的味道,不过说不完道不尽的始终是对新年的企盼与幸福的滋味。

梅花茶花次第开

自然界万物随着时令的更替周而复始,比如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迁徙,比如植物的萌芽、长叶、开花、结果、落叶,都随节令而动,于是它们本身也就成了季节轮换的标志。宋人徐俯有“一百五日寒食雨,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语(《春日》)。花信风,亦是小寒节气物候最直接的表现。这是风与花之间的约定,风应着花期而来,叫作“信风”;一番风来,吹开了应季的花,人们从中挑选花期最准确的一种花作为这一节候的代表,称为“花信风”,意即带来了花开的讯息。古人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每年从小寒起至来年谷雨止,八个节气共二十四候,每候都有一种花儿绽蕾开放,于是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

清代陈淏子著《花镜》云:“江南有二十四番花信风,梅花为首,楝花为终。”二十四番花信风,以梅花为最先,待到楝花开尽,花信风止,便是绿肥红瘦的夏季了。明代王逵《蠡海集》整理出了完整的花信风名目,具体的顺序为: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谷雨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

小寒第一候为梅花。梅花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与兰花、竹子、菊花同列“花中四君子”,素以傲雪凌霜的高洁之姿得世人称颂。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有一则故事说,北宋著名隐逸诗人林逋隐居于杭州孤山时,清高自适,无妻无子,种梅花数十株并放鹤,被称为“梅妻鹤子”,传为佳话。林逋有一首《山园小梅》诗脍炙人口,尽显梅之神韵,诗云:“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自小寒,梅花初绽,探梅寻芳者也日渐增多。

小寒第二候为山茶花。山茶叶色翠绿,花大而艳丽,有红、紫、白、黄等各种花色,尤以红色为艳。北宋诗人苏轼在《山茶》诗中赞其为丹砂染就鹤顶红,此时“何须夸落墨”,只要“独赏江南工”。在百花凋谢的寒冬,山茶挟桃李之姿,具松柏之骨,为周遭带来了盎然的生气。

清金农寒梅一枝画

梅之凛然,山茶之富贵,却都及不上三候水仙的清雅。水仙多为家中水养,一球茎抽三五枝花茎,开四五朵白花,花香浓郁,风姿绰约,雅号“凌波仙子”。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讲到水仙其名的来历,引书说:“水神冯夷服花八石,得为水仙。”不过六朝时人呼其为“雅蒜”,实在可笑。关于水仙名字的来历有很多传说,希腊神话中有一位美少年那喀索斯因迷恋自己在水中的倒影而久坐于水边死去,爱神将其化为水仙,临水而开,让他永远能够瞧着自己的倒影。在我国古代的传说中,娥皇女英殉情于湘江后化为江边水仙,于是她们也就成了腊月的花神。

三九寒天,风至而花有信,傲寒而放,为萧索的天地添上色彩。江南人在岁末腊月以集体的象征仪式驱除冬寒,振作精神;以分享腊八粥,和谐社区;以忙碌的姿态,备办年节用品。小寒来了,我们欢乐迎年。

文字/《二十四节气在江南》

图片/网络

意苏州

苏州艺文类自媒体

—FIN—

原标题:《明日小寒:冷在三九,腊月到》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寒冷在三九,腊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