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一般把每年农历的十二月称作腊月,进入腊月之后,一切活动的重心就开始围绕着过年转起来了。而腊八节,就是腊月里的第一个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
一、腊八节的传说
关于腊八节的来历,有各种各样的传说,比较著名的有这么几个。
首先最著名的一个传说,是跟佛教的释迦摩尼有关。就说释迦摩尼出家之后在树下静思,但过了六年都没有得道,他非常的疲惫,有一天就在树下晕倒了。这个时候正好有一个放牧的女子路过,女子用捡来的野果和杂粮,以及山间的泉水给释迦牟尼煮粥,释迦摩尼吃过后恢复了体力。他在树下继续打坐修行,在腊月初八那天得道。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这个故事也跟着带到了中国,于是每年的腊月初八,寺庙的僧众都会煮粥、布施,也有着纪念佛祖的意思。
第二个传说是与修长城有关。相传秦始皇修长城的时候,动用了大量的劳动力,这些人生活特别凄惨,超期服役不能回家,到了冬天吃穿也都不足。于是有一年在腊月八日这天天特别冷,劳力们把残存的杂粮凑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分食御寒。后来这个做法就在长城内外的百姓中相沿成习,并逐渐扩散开来。
第三个传说是关于岳飞的。就说岳飞率军在朱仙镇抗敌,到了腊月里天非常寒冷,周围的老百姓就每家捐出一点杂粮,熬“千家粥”给岳家军御寒。岳家军喝了老百姓的粥,恢复了力气,最终大胜金军。据说这一天是农历的腊月初八,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岳家军大胜,煮杂粮粥的习俗就延续了下来。
还有一个传说是关于朱元璋的,这位贫民出身的皇帝,留下了很多跟吃有关的传说啊,什么“珍珠翡翠白玉汤”“凤阳豆腐”之类的。朱元璋和腊八粥也有一个故事,就说当年朱元璋落难的时候被抓进了监狱,正值腊月初八天寒地冻,这时候朱元璋在监狱里发现了一个老鼠洞。朱元璋准备挖老鼠出来吃,结果意外的在老鼠洞里发现了老鼠存下来过冬的一些大米和杂粮。于是他就把这些杂粮拿出来煮了一锅粥。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非常怀念当时那碗粥的味道,也为了忆苦思甜,于是就下令把腊月初八这天定为了腊八节。
关于腊八节的传说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时间跨度从先秦一直到明代,一个节日的起源时间跨度当然不能这么大,而且这些传说的内容,离真实的历史也比较远,更多的还是表达老百姓的某种纪念。那么腊八节的真实来历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还要从我国古代的腊日传统说起。
二、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
要说腊日,首先就得解释一下“腊”这个字。《礼记》中有载:“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也就是说,在辞旧迎新、新旧交替的时候,要举办大型的祭祀活动来告慰神灵、祖先,感谢他们的保佑,这种祭祀活动叫做腊。汉代成书的《风俗通义》里也写道,这个“腊”字,在先秦时期和狩猎的“猎”字是可以互通的。祭祀神灵不能空着手啊,要有各种贡品,所以大型的祭祀往往也伴随着狩猎活动,腊祭也可以写作是“猎祭”,而举行腊祭的日子,就被称作是腊日。
先秦时期的腊日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活动,前后往往持续多天,大致的活动内容包括祭祀神灵、祭拜祖先、欢庆丰收等等。不过腊祭的日子最早其实并不是固定的,比如汉代的时候就规定,腊日是冬至之后的第三个戌日,但熟悉干支纪年法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个日期其实每年都是不固定的。腊日确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事了,比如宗懔的《荆楚岁时记》里便讲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
我们今天的人提到腊八节的习俗,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腊八粥了。但实际上,一开始过腊八节的时候,人们是不喝腊八粥的。南北朝时期腊八节的日期正式确定下来,这之后腊八节的主要习俗还是祭祀、宴饮之类。到唐朝的时候,腊八节已经成为唐朝官方认可的正式节日,皇帝会在这个时候会见群臣,赏赐一些过冬的礼物,有些礼物很有意思。像大诗人杜甫就曾经有一首诗叫《腊日》,里面就有这么两句:“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口脂、面药,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唇膏和面霜,兼有美容、护肤的功效,想想唐朝的文人活得还真是挺精致的呢。
而我们现在人更熟悉的腊八粥,大约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说起腊八粥,这里还有一个笑谈。很多人一提到腊八粥,本能地就会觉得应该是八种材料,但其实不是的。腊八粥的来历说法很多,影响较大的是佛教起源说,也就是咱们前面讲过的释迦牟尼和牧羊女的故事。大约从北宋时期开始,有些寺庙的僧众借用了这个故事,开始在腊八节这天煮粥、布施。当时寺庙煮粥的用料主要是胡桃(核桃)、松子、乳蕈(蘑菇)、柿饼、板栗,加上米和豆,共七样,象征佛家“七宝”,蕴含着酸辣苦甜咸人生五味,故称“七宝五味粥”。当然后来习俗传布至民间,这个用料也就越来越杂,渐渐地也没了一定之规,近代老舍先生还曾经将腊八粥笑称作“小型农业博览会”,也是类似的意思。
施粥这种行为,在古代其实是一种比较流行的善举,尤其是在十冬腊月天寒地冻的时候,一碗热粥是真的能给穷苦人活下去的勇气的。同时宗教信仰的加持,又让这碗热粥更添神力,所以腊八粥又有“福寿粥”“佛粥”之称。到明清时期,就连政府也加入到施粥队伍中来,比如北京雍和宫的腊八粥,最早就是乾隆皇帝专门下旨,在雍和宫铸了一口重达8吨的大铜锅熬制的,这口锅现在还在雍和宫收藏着,已经是文物了。而北京的老百姓如今虽然早已不缺那口粥喝,但对那份福气依然趋之若鹜,所以每年腊八节雍和宫依然是凌晨就排起长队,人山人海一片人间烟火气。
就全国来说,腊八粥可能是大家最熟悉也是传播范围最广的腊八节习俗了。但除此之外,有些地方还有些地方特色的腊八节风俗,同样很有意思。比如在我国北方的一些地区,尤其是山东半岛,人们会在腊八节这天腌制腊八蒜。具体的做法是买新鲜的大蒜,用米醋泡起来,装到密封的罐子里。差不多到过年的时候,泡制的大蒜已经完全没了辛辣的味道,整体呈现出碧绿色,口感也非常清脆,是年节期间北方餐桌上常见的爽口小菜之一。
而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则有一种名为腊八豆腐的传统小吃。这实际上是一种用辣椒、五香粉等原料腌制起来的豆腐干,入口松软,咸中带甜,有“素火腿”之称。据说这种腊八豆腐,原来叫“老婆豆腐”,明清时期徽商遍布全国,外出行商很是辛苦,一般粮食携带不便,家里的媳妇就给男人们做这种豆腐带着上路,好吃还便于储存。黟县的“老婆”字音发声很像“腊八”,久而久之这豆腐也被称作腊八豆腐。
文史君说
关于腊八节的传说和地方风俗还有很多,比如有的地方流行吃“腊八面”;有的地方有腊八吃冰的习俗;过去乡间有些老人在吃腊八粥的时候有藏一碗在橱子里的习惯,图一个年年有余;老北京还有腊八节嫁姑娘的习俗。节日的过法各有不同,甚至腊八粥也能分成甜党和咸党,但我想临近年节,节日里那份温暖的情绪是一致的。这可能也是腊八节最宝贵的东西吧。
参考资料:
兰玲:《腊八节》,《走向世界》年第04期。
刘诺:《乾隆帝与雍和宫“腊祭”》,《北京档案》年第1期。
吴钩:《生活在宋朝》,长江文艺出版社,年。
(作者:浩然文史·李一鸣博士)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