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节”,是中国人比较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
然而,它起源于印度,是个佛教节日。
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绝欲苦行,在深山修行,静坐六年,素食悟道,饿得骨瘦如柴,昏倒在地。
恰好一个牧羊女路过,以乳糜(以杂粮掺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
释伽牟尼食罢,继续盘腿坐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大彻大悟,得道成佛。
因而,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成为佛教的盛大节日。
中国自古节日众多,为什么还对一个“洋节”给予隆重的待遇呢?
这里面有几方面的成因。也彰显了中华文化的传承性、包容性。
佛教传播路线图其一,宗教因素。
大约在东汉初期,佛教自天竺(今印度)传入中国。
直到五胡十六国、北朝之后,佛教逐步在中华大地普及。
在“佛成道日”即十二月八日,各地佛寺作浴佛会,诵经纪念。
同时,效仿“牧女献乳糜”的说法,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并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分享。
有的寺院在此日之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粥散,分发给穷人。
传说吃了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增福增寿。因而也称“佛粥”、“福寿粥”、“福德粥”。
南宋陆游有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寺僧平日把剩饭晒干积成余粮,到十二月初八时煮成粥,分赠信徒。
其二,中国传统民俗因素。
中国自古就有“腊祭”的传统。
《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在商代,人们用猎获的禽兽每年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庆贺农业丰收,感恩天地神灵和先祖。
其中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是原始先民的祭祀仪式。
农历十二月,上承岁终,下启岁始,称为“腊月”。
称“腊”的含义是:
一曰“腊者,接也”,有“新旧交替”的寓意。此时祭祀,以感恩天地神灵和先祖的佑护,祈福未来。
二曰“腊者,同猎”,指通过田猎获取禽兽,以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祭祀。腊月是农作冬闲时节,古人们便出去游猎。这样既可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也可用猎物祭祀。
三曰“腊者,逐疫迎春”,指驱鬼治疾。这项活动源于古代的傩(驱鬼避疫的仪式)。远古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就是驱鬼治疾。这种风俗,至今在湖南省新化等地仍有留存。
于是,举行冬祭之日称为“腊日”,后来称为“腊祭”,被当作“年节”对待,是农耕时代的重要节庆。
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殷商时称为“清祀”,周代称为“大蜡”,汉代称为“腊”。
先秦时期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三国曹魏时为丑日。
祭祀的对象即“腊祭”之神有八个:
“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沟,昆虫神。”
南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有相关记载。
人们用杂粮做成粥食用。有的人会把粥甩洒在门、篱笆、柴垛上,祭祀五谷之神。
有的会涂抹在家院里的花卉、果树枝干上,以图来年多结果实。
古时人们认为人患病、身体不好,主因是疫鬼作祟。这些疫鬼很怕赤(红)豆,因而民间有“赤豆打鬼”的说法。
所以在腊月初八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南北朝以后,由于佛道思想的介入,中国古代传统的“腊祭日”与佛教的“佛成道节”这两个腊月的节日逐渐融合,最后固定在腊月初八这一天。
从而,腊月初八演化成佛教节日,并继续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相沿成节。这也就是沿袭至今的“腊八节”的由来。
中国传统的“腊祭日”与佛教的“佛成道节”这两个节庆的“粥”,融合在一起,称为“腊八粥”。
其三,政治因素。
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有诸多思想学术、意识形态流派。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学逐渐成为官方主流思想体系。
佛教传入之后,对中国本土的意识形态造成了很大影响。
于是,儒家、本土宗教道家,与外来的释迦牟尼佛教逐渐合流,也即“儒释道三教合流”。
唐宋时,“腊八节”时的佛教色彩加浓,朝野上下都要做“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
元代时,甚至出现了将儒家鼻祖孔子、佛教创立人释迦牟尼、道家鼻祖老子,并祀于一堂的“三教堂”、“三教阁”。
明朝时,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儒教立国,并倡导“三教合一”。
每遇大朝会时,祀典、礼仪往往不在国子监儒家孔庙举行,而是在佛寺或道观。先是在庆寿寺、灵济宫,后来定于朝天宫。
中央朝廷如此,地方官员也遵循。
明代的士大夫,很多是佛、道教的倡导者,甚至成为佛教寺院的护法。
士人与僧、道教人士相交成为风尚。
正如明代瞿汝稷所言:“夫近时之士大夫,皆诵法孔子者也。所望创僧庐,市僧田,以招致拨草瞻风诸龙像者,惟诵法孔子诸贤是顿,则儒之有庇释也,不信然哉!”
明代的蒋德王景也说,晚明的士大夫,“无不礼《楞严》,讽《法华》,皈依净土”。
皇帝也用“腊八粥”赏赐百官。元代的《燕都游览志》、明代的《酌中志》中就有相关记载。
皇帝、皇后、皇子等都会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自古统治阶级就有向百姓施粥赈灾的为政措施。因而,用“腊八粥”赐众,也就带有“恤民”的政治性质,成为一种统治手段。
其四,节庆饮食文化因素
远古时代的诸多节庆,表现为敬神祭祖的种种仪式,其本质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