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介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马邑之围失败,谋划者王恢何以被判自杀
TUhjnbcbe - 2025/1/22 19:12:00
白癜风根治 http://www.yunweituan.com/npxdt/npxgz/

对话,跨越两千年;邂逅,司马迁密码。

卫青出征匈奴七战七捷、收复河套、痛击单于,在历史上被公认为民族英雄!

卫青首次出征匈奴是元光五年(即公元前10年),卫青为车骑将军,从上谷出发,直捣龙城。

然而,汉武帝首次对匈奴开战却发生在元光元年(即公元前14年)。此次作战,汉武帝派出李广、王恢、李息、公孙贺、韩安国等五路大将,兵马约三十余万,在马邑山谷设伏击圈,引诱匈奴单于。

可惜,设伏消息走露导致无功而返。事后,汉武帝下令诛杀王恢以谢天下。

此次马邑之围存在诸多未解之谜:卫青为何没领兵上阵,“主和派”韩安国为何统率五路大军,“谋划者”王恢又怎么成了“替罪羊”……参照《匈奴列传》、《李广列传》、《韩安国列传》、《卫青列传》等从中寻找司马迁隐藏的秘密。

缘起,马邑居民献计

“汉使马邑下人聂翁壹奸兰出物与匈奴交,佯为卖马邑城以诱单于”,朝廷派马邑城附近的聂翁壹擅自出入关塞,违反禁令与匈奴做交易,假装出卖马邑城以引诱单于上当。

这一年在《韩安国列传》中明确为“元光元年”,即公元前14年。前面还有三个字“其明年”,也就是说承接着上面公元前15年(“建元六年”)而言的。

那么,建元六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匈奴主动来请求与汉朝和亲,汉武帝让大臣们讨论。讨论中大臣们分成了两派——主战派和主和派。

主战派以王恢为主。“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习知胡事”,司马迁介绍王恢对匈奴比较了解,既是职责范围,又出身燕地,且历任边官,所以主张派兵打击匈奴。

主和派以韩安国为首。韩安国认为出兵匈奴,打赢了匈奴土地不适合耕种,俘虏了匈奴人除了放牛牧羊,不会干杂役;而匈奴兵强马壮,四处迁徙,还未必能够打得赢。

其实,武帝让群臣讨论和亲是有想法的,毕竟“和亲国策”从太爷爷刘邦时就屈辱着,如果汉武帝继续忍受屈辱,又何必多此一举讨论呢?

同时,这一年还有一件大事值得注意。“建元六年(公元前15年),窦太后崩”,汉武帝找了个借口免去了窦太后任命的许昌、庄青翟,丞相、御史大夫职务由汉武帝亲信田蚡、韩安国接替。

从建元元年(公元前年)汉武帝初即位,就免去了汉景帝留任的丞相卫绾、御史大夫直不疑,任命窦婴为丞相、田蚡为太尉、赵绾为御史大夫。

窦婴、田蚡、赵绾“俱好儒术”贬低道家学说,而“太后好黄、老之言”,学术观点相左从而引发了政治冲突,“是以窦太后滋不悦魏其等”;而更有甚者“赵绾请无奏事东宫”,东宫为窦太后居所,赵绾这是明目张胆地怂恿武帝夺权。

干政的权利被剥夺,“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汉武帝新搭建的班子一下子被推倒,建元二年许昌、庄青翟上台。就是说窦太后在世,汉武帝仍未实际掌权。

所以,当多数大臣附和韩安国时,汉武帝无奈同意了与匈奴和亲。虽然此时窦太后已死,汉武帝再次掌权,但毕竟刚夺权不敢轻易违拗造次。

引诱,以财物为诱饵

“明和亲约束,厚遇,通关市,饶给之”,汉武帝即位后只能与匈奴重新申明和亲政策,并给与匈奴优厚的待遇,开通边关市场,提供充足的物品供应。“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亲汉”是指喜欢汉朝的物品,而不是对汉朝表示亲近,汉匈边境掳掠事件偶有发生。

“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马邑城为雁门关附近的关塞,聂翁壹是马邑城的地方首领,聂翁壹通过王恢向汉武帝汇报了一个阴谋。

“大行”掌管接待宾客和少数民族事务,聂翁壹通过王恢汇报相法,算是职能对口。

“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王恢向汉武帝汇报了聂翁壹的想法,匈奴刚刚跟大汉联姻和亲,暂时相信边境老百姓,可以用利益诱惑单于。

“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汉武帝便暗中派聂翁壹为间谍,潜入了匈奴。聂翁壹跟单于说,“我能杀掉马邑城的县令、县丞等一众官员,全城向您投降,马邑城内金银财宝都将是您的了。”

“单于爱信之,以为然,许聂翁壹”,单于轻易地相信了谎话连篇的聂翁壹,并答应他内外互应拿下马邑城。毕竟聂翁壹所说的利诱太丰厚了,去关市买卖交易,哪里比抢更划得来的呢?

“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县(通“悬”)其头马邑城”,聂翁壹返回马邑城,从死刑犯中找了几个囚犯,砍下来他们的脑袋悬挂在马邑城墙上。“示单于使者为信”,以此作为向单于使者发出的信号,意思是马邑城的官长已经死了,可以速速发兵前来。

“于是单于穿塞十余万骑,入武州(山西左云县)塞”,于是单于信以为真,亲自率领十万铁骑越过长城,进入了武州塞。

关于聂翁壹引诱匈奴单于的细节,在《韩安国列传》中记叙得非常详细,而在《匈奴列传》、《李广列传》仅是一笔带过。

从建元六年(前15年)到元光元年(前14年),汉武帝态度为何转变这么快呢?值得思考的问题。

设伏,三十万大军埋伏

“当是时,汉伏兵车骑材官三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当时,汉武帝派出三十万大军,埋伏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

“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李广、公孙贺、王恢、李息这四大将领各自率领一支队伍。除了王恢之外,其余三位后来多次跟随卫青出征。

“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护军”,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而李广、公孙贺、王恢、李息四路大军统统归韩安国指挥,《匈奴列传》中记叙为“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护四将军以伏单于”。其中,“属”意思为隶属;而“护”解释为统辖、统率。

这里要考虑两个问题:其一,出动三十万大军设伏,如何做到保密?其二,主和派韩安国为何成了统帅?

谋划如此完美的伏击战,四路将军由韩安国任统帅,汉武帝当然希望此举成功围歼匈奴。毕竟,统帅韩安国既参与过前年平叛吴楚叛乱,又曾于前15年领兵征讨闽越,两次大战中均获得了胜利。

但是,韩安国并不是汉武帝的人。

在汉景帝时,韩安国是梁孝王刘武的得力助手。在吴楚叛乱时,率军保护了梁国不受侵犯;在梁孝王请求册立为景帝太子时,再次救梁孝王不死。

汉武帝建元年间,田蚡任太尉,韩安国以贿赂方式拜在田蚡门下,继而攀附上王太后王娡。所以,征讨闽越之后,韩安国从大农顺理成章地提升为御史大夫。

在辩论是否与匈奴和亲时,韩安国竟然能够得到大多数朝臣的拥护。刚从奶奶窦太后手中接掌大权的汉武帝,岂能任由外戚联合朝臣做大。

卫青已贵为将军,完全可以挂帅出征,为何未参与此次伏击战,大概有些眉目了吧。一场注定失败的战役,何必让小舅子自取其辱?

在《主父偃列传》中,“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主父偃在燕赵游说诸侯未得礼遇,无奈西进长安投奔卫青做了门客。“元光元年”,即公元前14,谋划设伏的这一年。

再联系前面

七品草民考虑的两个问题,一个连保密都不能保证的伏击战,注定是失败的。所以,卫青未被派往参与此战;主和派韩安国率领四路大军,打一场注定失败的伏击战。成功,则主张和亲的决策是错误;失败,则败军之将须夺爵免官,甚至杀头谢罪。

失败,单于得信撤军

“单于入汉长城武州塞”,单于率领十万骑兵轻松跨越长城,进入了武州塞。

“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虏”,距离马邑城还有百余里地,单于就纵容手下边行军,边掳掠、抢劫。

聂翁壹摸清了匈奴的秉性——“贪马邑财物”。匈奴虽然贪婪残暴,但警惕性还是蛮高的,“徒见畜牧于野,不见一人”,整个野外只见到处是牛羊,却看不到一个放牧的人。

“单于怪之”,空旷的田野引起单于狐疑。

“攻烽燧,得武州尉史”,“烽燧”是古代边境报警的烟火,此指边境烽火台。攻打边境的烽火台,活捉了一个武州尉史(武州尉的下属)。“欲刺(探问)问尉史”,还没用严刑拷打,尉史就交代了,“汉兵数十万伏(埋伏)马邑下(附近)”。

在《匈奴列传》这个尉史被单于尊为“天王”,类似于上天派来的神。

司马迁并不认为伏击战的失败是“尉史”的罪过,否则他的姓名肯定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是时雁门尉史行徼,见寇,葆此亭”,这个尉史是雁门太守下属,正在按惯例巡察边境。当看到匈奴浩浩荡荡的大军,就跑进了烽火台据守。是否有意等待援兵呢?估计是没有这个想法,不然也不至于没有点燃狼烟。

岂料,匈奴在疑虑中不再前进,而是转身攻打烽火台,尉史被活捉了。“欲杀之,尉史乃告单于汉兵所居”,单于准备杀掉算逑,尉史贪生怕死主动招供汉兵埋伏地点以换取小命。

“单于大惊曰:‘吾固疑之’”,尉史说在马邑附近埋伏了数十万汉兵,单于被吓出一身冷汗,于是赶紧带兵撤退。逃出长城之后,“吾得尉史,天也,天使若(你)言。”

“约单于入马邑而汉兵纵发,王恢、李息、李广别从代主击其辎重”,而埋伏的各路汉军约定单于进入马邑之后,全线出击。王恢、李息、李广另外从代郡集中阻击截获匈奴的军需辎重。

从此来看,韩安国与公孙贺在马邑城附近的山谷中埋伏,而王恢等其他三名将军负责从代郡包抄匈奴后路。

“塞下传言单于已引去”,当塞下传来消息单于已经带兵撤退时,汉兵从马邑追赶到边塞,估计无法追上,就罢军撤回了。

结局,王恢自杀谢罪

一场精心策划的伏击战,就这样不战而终。

在匈奴撤退中,“王恢等兵三万,闻单于不与汉合,度往击辎重,必与单于精兵战,汉兵势必败”,王恢、李息、李广率领三万士兵,当听说匈奴与汉兵并未交战,估计截击匈奴辎重,肯定会遭遇单于的精兵,而且最终会失败。王恢根据实际形势,权衡利害,而自行决定收兵。

而汉武帝对此次伏击战的失败很失望,对王恢错失攻打匈奴的最后时机表示不满。“不出击单于辎重,擅引兵罢也”,没有主动出击匈奴辎重车辆,擅自带兵撤回。汉武帝认为这是畏敌惧战。

王恢竟然当庭狡辩,“截击匈奴辎重,就是自取其辱;不与匈奴交战,可以保全三万将士。”

汉武帝本来对王恢“以便宜罢兵”不满,现在又狡辩拱火,“于是下恢廷尉”,将王恢交由廷尉审理。“廷尉当恢逗桡,当斩”,廷尉审理后,判决王恢曲行避敌,观望不前,应当斩首。

“恢私行千金丞相蚡”,王恢偷偷地向田蚡行贿千金。“蚡不敢言上,而言于太后”,田蚡不敢向汉武帝去说情,就通过王太后讲了情。“王恢首造马邑事,今不成而诛恢,是为匈奴报仇也”,田蚡给王恢求情的话却成了催死符。

当汉武帝给王太后请安时,王太后就将田蚡的话转述给了汉武帝,王恢首先谋划了马邑设伏,现在因为没有成功而杀掉王恢,这等于替匈奴报仇。

汉武帝说,王恢倡导马邑设伏,所以听从他的建议派兵数十万。但是,放任单于撤退逃跑的也是王恢,如果王恢率兵截击匈奴辎重,或许仍然有所成功。不杀王恢,没有办法向天下人交代。

“于是恢闻之,乃自杀。”

马邑之围失败,为什么死的是部将王恢,而不是主将韩安国呢?

其一,对于汉武帝的批评,王恢应该虚心接受,而不是辩解;其次,王恢下狱之后,不应该行贿田蚡,将自己绑在外戚的阵营,这又是逆鳞之举。

本来韩安国是此次马邑之围失败的焦点,但是韩安国“智足以当世取舍”,精明智慧,言行能够迎合世俗。所以,矛盾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了,主要矛盾韩安国,被次要矛盾王恢代替了。

韩安国在田蚡死后,从御史大夫贬为中尉,当卫青出征匈奴获胜越来越受器重,而韩安国被“斥疏,下迁”。在渔阳被匈奴战败,又被贬到右北平,成为李广的手下。元朔二年(即公元前年),郁郁而终,呕血而死。

互动讨论,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马邑之围失败,谋划者王恢何以被判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