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从遥远的过去走来,又朝着无限的未来走去,有空间和民族的区分,有时间和历史的向度。但对于每个艺术家而言,艺术从来都不是艺术本身,而是整个人生观,是一种存在方式,携带着个体与时代的博弈,人群之间的相望,以及对自我的安顿。当我们在欣赏一件作品的时候,看到的并不只是画面的形式和色彩,而是一段人生、一种关系和一个时代。当我们在无序和未知中,迷失方向,不如,遁入艺术中,看看这些从不同时代和国度中走来的艺术家们,是如何在艺术中安顿自我的。
从他者眼里看到自我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总在与他人和外界的关系中,相互度量并建立起自我的能量和边界。这其中有在东洋和西洋艺术海洋中的自我寻找;有对艺术中女性注定被观看的身份的改变;有在全球语境下不同语言的被误读中看到的时代异化;有在现代社会中对种族身份的不断探索。
藤田嗣治(-,日本)凝望
47×30cm
纸本水彩炭笔
签名:嗣治(左上)
藤田嗣治:对西洋艺术的理解越彻底,反而越能明白东洋艺术好的地方。从我到巴黎的那一刻开始,画的就是所谓日本画。这不是对传统的回归和重复,完全是我自己思考的日本画,这是到了异国之后才能看清自己生长的故乡,以及能够研究的东西。
苏珊娜·瓦拉东SuzanneValadon(-,法国)
瓶花与窗帘
61×50cm
布面油画,
签名:SuzanneValadon
“瓦拉东的野性,其实是她茁壮的雌性。大家知道她的时代,还没有今天这个女性艺术、女性文化这一说。所以她在那儿画画,其实是想画得跟男画家一样。她画静物,有那种高更的那种拙朴,她画风景呢,有塞尚那种理智,就观看非常复杂的景物。她排列它们,提取当中那种彩色的对比,她非常厉害。有时她比高更、塞尚画得还要好。因为她没有,风格的自觉和野心,她就像看着那个脱光的男人和女人一样,她的目光,完全顺从她的对象。所以当只剩下感性,只剩下一颗心,就会画出像她那样,单纯透顶的作品。”——陈丹青
江上越EtsuEgami(b.,日本)
彩虹--T-1(双联作)
×cm
布面油画,
签名:EgamiEtsu(两次;下方)
江上越:主动误认是人类本能的一部分。就算用语言,甚至是通过绘画,也不能以严密准确的方式进行交流和翻译。很多时候作品的意义因观者的不同而改变。这些理解的错位永远不会消失,但也正因为这些理解的错位,交流中才会绽放新的生命。
提奥·麦迪TheoMighty(b.,美国)
美国黑人研究:他们怎么看我们
.5×59.5cm
压克力木板,
签名:THEOMIGHTY13
香港华艺国际春季拍卖会
TheoMighty年出生于纽约皇后区,出生于HipHop发展的鼎盛时期,嘻哈和艺术都成为反复出现的主题,提奥发展了自己的风格和融合两者的想法。提奥喜欢混合颜色,从黑暗中带来光明,他利用美国黑人的历史和时事来呈现永恒的教训。同时提奥站在上帝之爱、宽恕和治愈的基础上创造了希望的形象,他渴望用上帝赋予他的创造天赋来传播福音,这是上帝最伟大的礼物。
拥抱日常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怜悯任何一个留恋在旧时代的人,而那些在时代浪潮中敏感捕捉新事物的艺术家,则成为了时代的标志。尤其是自安迪·沃霍尔缔造的美国波普艺术开启的对生活和日常事物的拥抱,彻底改变了世界对艺术的看法。“如果说杜尚关上了艺术的门,那安迪·沃霍尔则为艺术开了另一扇门。”
安迪·沃霍尔AndyWorhol(-,美国)
席廷·布尔(SittingBull)
91.5×91.5cm
丝网版画,
说明:画背有「TheEstateofAndyWarhol」和「AndyWarholFoundation」印章;背板有HALCYONGALLERY标签及铅笔标注的「UP」。
安迪·沃霍尔:我想成为一台机器,赚钱是一种艺术,工作是一种艺术,而赚钱的商业是最棒的艺术。
安迪·沃霍尔抓住了二战之后美国经济的崛起,巧妙地利用了消费主义对批量生产的需求,将庸俗的日常变成艺术品,又将艺术变成一件商品,改变了时代对艺术的看法。而安迪·沃霍尔最成功的则是借助传播以及对形象的管理,让自己成为自身艺术的代言人,以至于直到21世纪的今天,依然是炙手可热的艺术家。在他身上不只栩栩如生的看到一个时代,更能看到他是如何敏感的预知到了这个时代的。
凯瑟琳·伯恩哈特KatherineBernhardt(b.,美国)
苹果电脑+运动鞋
.5×.5cm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年作
签名:KatherineBernhardtAPPLECOMPUTERS+SNEAKERS(画布边缘)
凯瑟琳·伯恩哈特:创作的内容从自己的生活中去观察,是什么组成‘我’,我的所见所闻,我的环境以及我的喜怒哀乐。
虽然有着学院背景和高学历,但凯瑟琳·伯恩哈特却不是传统的学院派。她的风格简单又统一,同时没有任何写实,标志性的大尺幅作品充斥着各种用品——如香烟、咖啡杯、快餐、蔬菜、玩具以及各类卡通形象和流行符号。透过甜美的卡漫式画风,精准描绘了这些美国日常生活中的物件和文化图腾。
菲利普·科尔伯特PhilipColbert(b.,英国)
寻梦(三联作)
×cm
布面油画丙烯,
签名:Colbert(正中)
菲利普·科尔伯特是叫做“安迪沃霍尔教子”的艺术家,他和安迪沃霍尔一样作品同美国的大众媒体、消费主义和商业文化的紧密联系,但于沃霍尔不同的是,他将自己的形象隐藏在了一只更具隐喻的龙虾身后。
菲利普·科尔伯特:在创作我的龙虾形象时,我就像是在创作一个抽象概念上的亲切的、可接近的艺术形象。这个形象甚至变得有些产品化,这也是我们这个社‘超产品化’的文化缩影。因此,我作为一个艺术家,开始变成一个商品,一个超现实主义的龙虾玩偶商品。这也是我对这个时代的一种拥抱和解析。
赤子之心
年代,在中国当代艺术发轫的初期,伴随着社会和思想的开放,艺术家在如饥似渴的吸收着国外印象派以来现代艺术养分的同时,更可贵的,是怀抱着对艺术理想最本真的赤诚和热爱,以及对于中国的当代艺术该何去何从的责任感,用赤子之心构建了一个中国当代艺术理想的乌托邦。
厐均(b.)春到我家
×cm
布面油画,
签名:厐均;钤印:均
说明:附艺术家亲签之证书。
来源:亚洲私人收藏。
厐均:我的画笔下是如此平凡地表现中国文人心中的真、善、美,回归人性初衷的自然情感,它指导着我们的艺术只追求绘画中的诗性与音乐,向前走而永无归。
陈丹青(b.)一对年轻的牧羊人
×74.5cm
布面油画,
签名:陈丹青
陈丹青:我每天在街上见到他们成群地站着,交换装饰品或出卖酥油。他们目光炯炯,前额厚实,盘起的发辫和垂挂的佩带走路时晃动着,沉甸甸的步伐勇武稳重,真是威风凛凛,让人羡慕,他们浑身上下都是绘画绝好的对象,我找到一个单刀直入的语言:他们站着,这就是一幅画。
《西藏组画》是年陈丹青的毕业创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这组绘画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反矫饰的真实态度,为国内85新潮及现代艺术运动埋下伏笔。作为当时新绘画的代表,与同时期的新文学、稍晚的第五代导演的新电影一并构成80年代最为重要的文化图景。这件《一对年轻的牧羊人》,是陈丹青去到美国之后,怀着对西藏的怀念画下的“西藏”系列的延续,离开之后的回看,带着更成熟的审视的眼光,也包含着对自己青春的怀念。
岳敏君(b.2)百合花
×cm
签名:YueMinjun
岳敏君:我受教育的时代是70年代,面对的都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问题,甚至是阶级斗争等社会化的问题,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无法像更年轻的艺术家那种可以不关心社会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不断的意识到当我们自身文化和社会中的问题如果没有解决的时候,最终还是要爆发。
苏新平(b.0)肖像系列(九联作)
×cm
纸本素描综合材料,4
苏新平:《肖像》系列是我回归对“人”研究的一次实践,事实上,我从人的脸上所要追寻的,与其说是人类自身的精神气质,不如说是根植于记忆中的草原天地意象。某些时刻,我甚至感觉到肖像所蕴含的神秘爆发力,如同山雨欲来时天上不断生发、酝酿的乌云。”
丁方(b.)城系列No.5
60×73cm
布面油画,年作
签名:DingFang;丁方城系列No.5(背面)
丁方:我期望,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大地上将诞生一种崭新的“精神艺术”,从自身雄厚的地理资源中汲取力量,构建一座新的文化高峰,同时,这种精神艺术将超越民族地理界限,历史性地把超验的精神价值传统从西方迎回东方,从走失的母土中重新植回精神之树。在这棵树上,将首次结出这样的果实:它不仅包含着普遍人性价值,而且浸漫着史诗式的英雄气概与博大的人文情怀,它以其具有的精神力量,将参与到扭转整体人类文化下滑趋向的伟大努力之中。
王川(b.)宋庄年第5号
70×cm
布面丙烯,
签名:王川(左下)
图录:《王川条条框框》,千高原艺术空间,,p.9-10。
展览:条条框框,千高原艺术空间,四川,中国,。
王川:绘画作为一种现象,在建构与结构之间,在生与灭之中,我们的视觉、媒介,远远大于思想。
作为年代“伤痕美术”的代表人物之一,王川的绘画在年结束了用油画书写表现主义的个人话语,开始了写意式的抽象造型、油彩结构谨严的块面抽象、以至阳刚深厚的水墨结构抽象,一步步探讨随机变化与结构营造两方面的可能衍化出自己面目的图式。
向内安定
当宏大逐渐散去,问题落入到具体之中,艺术通过调转到我们通常如空气般被忽略的视角,恢复了个人世界的丰富。中国80年代改革开放的成效在90年代后期逐渐显现,社会经济的飞速增长和全球化进程的开启,社会环境更加的多元。70年后生艺术家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世界观不断变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有着无从选择的虚无,向内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