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完成”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故事的结构简单却有趣,语言浅显易懂,其间却蕴含着很深的哲理;打开书就迫不及待地读完,书中的格言警句俯拾皆是,值得反复回味,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讲述的是是一位西班牙牧羊少年圣地亚哥,因在牧羊途中曾经两次梦到在埃及的金字塔旁边有一个宝藏,萌生了去更远更广阔的天地去探索世界的愿望。
他先去吉普赛女巫那里去解梦,而后受到了撒冷之王的启迪,下决心要去埃及金字塔去寻宝。他卖掉了羊群,带上足够的钱财准备去非洲。到了非洲不久,他的钱财被骗,遇到水晶店老板的好心收留,店里打工一年之后赚足了路费;之后,他加入了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队。途中,又结识了英国人、炼金术士,遇到了生命中的爱人法帝玛,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终于到达了金字塔下的故事。
书中人物形象具象征性,寻宝的故事的情节也是象征,其目的在于启示人们实现梦想要经历的无比艰难的过程,而经历这个过程,需要勇气、智慧、执着的信念。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情节和对话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借由几位具神秘色彩的人物的口,对人生的几个重要命题,都一一进行了深入、细致、智慧的剖析:一、你的需求决定你会到达的层次。二、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天命三、爱的真谛是什么?四、如何预测未来?五、行动的重要性。六、怎样面对恐惧等
需求决定层次马斯洛的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五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羊儿只关心食物和水。它们的日子一成不变,在日升日落之间无止境地延续着。羊的需求是最低需要,只满足于温饱、生死完全是依赖着饲养它的主人。低层次的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会被高层次的需求取代。
圣地亚哥的父亲年轻时也有过探索世界的梦想,但因种种现实的原因无法实现,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读神学院,被社会需要,受人尊敬。当儿子圣地亚哥执意要去金字塔去寻宝,他尽管嘴上反对最终还是答应了。他把自己追求梦想的期望寄托在他的儿子的身上。
文中的另一个人物水晶店老板,他经营的水晶店很成功,也已经足够富有、受人尊敬。但他也有一个多年以来未曾实现的梦想,有朝一日去圣城麦加去朝圣,但是,没有行动的梦想也只是个梦而已,所以,他依然只停留在第三、四阶层。
主人公圣地亚哥和在穿越撒哈拉沙漠途中遇见的英国人、炼金术士,他们的共同需求目标是“自我实现”,都是拥有自己的梦想并付诸行动的勇士。到达了最高一层,同属于第五阶层自我实现。人的热情是被高层次的需要激发。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一个人的潜力。
什么是天命就是你来到这世间的任务。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天命。铜有铜的天命,锡有锡的天命,可是任何人只要是阻碍了别人或其它事物的天命,也就无法发现自己的天命。”我的理解是:如果一个人不遵循事物发展规律,不遵守社会规则,违背了“天道”,那么,同样他就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
爱的真谛穿越撒哈拉沙漠来到绿洲,圣地亚哥遇到了他一见倾心的女孩法蒂玛法帝玛,而与心爱的恋人分离也让圣地亚哥的内心经历着痛苦的挣扎。
炼金术士劝说圣地亚哥继续去完成自己的天命。并开导他说:第一年你们两人将会很快乐。到了第二年,你会偶尔想起你的宝藏。第三年,而法谛玛将会不快乐,因为她会觉得是她绊住了你的追寻。在第四年里,预兆有时会背弃你,因为你已经停止去倾听了。在你剩余的岁月里,你都会知道你没有去追寻你的天命,而一切都已经太晚了。炼金术士的一番话语让圣地亚哥心悦诚服,他告别爱人法蒂玛,继续向埃及金字塔行进,去完成自己的天命。
行动中最大的敌人—恐惧纽约大学神经科学中心勒杜克斯的实验告诉我们:人的恐惧都是从一个叫杏仁核的地方发出的,杏仁核储存情绪记忆,当新的刺激出现,它就将之比对过去的记忆,新的刺激里只要有一项要素与过去相似便算符合,它就开始按照记忆了的情绪经验启动行为。对肉体残害的画面产生恐惧从而出现反抗或逃避心理,在人类这无数年的遗传当中已经成为本能。“害怕比起伤害本身更糟。”炼金术士对圣地亚哥说:“每一次的追寻在一开始都会有好运道。而最后能成功微笑的人,一定是通过了最严厉的考验。”
实现梦想是需要行动的!怎样预测未来?圣地亚哥问智者,人怎样才能预测未来?智者回答说:“未来是属于神的,只有他才能揭露未来,我就靠着现在看见的预兆。所以,未来的秘密就是现在。如果你专注于现在,就必定能改善现在,而如果你能改善现在,未来一定会更好。
男孩说。“当我真心在追寻着我的梦想时,每一天都是缤纷,因为我知道每一个小时都是在实现梦想的一部分。当我真实地在追寻着梦想时,一路上我都会发现从未想象过的东西,如果当初我没有勇气去尝试看来几乎不可能的事,如今我就还只是个牧羊人而已。”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作者,巴西著名作家保罗·柯艾略,年出生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少年时因心理疾病踏上了去圣城圣地亚哥之路,途中心灵顿悟…18部作品以68种文字,个版本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获国际大奖无数。被媒体誉为“上帝身边的伟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