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介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重温苏武牧羊,那个关于忠贞和气节的故事
TUhjnbcbe - 2025/2/7 17:05:00

苏武牧羊讲的是苏武在天汉元年(前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苏武留胡节不辱

汉武帝时期,苏武持节出使匈奴,结果因手下卷入匈奴高层的政变,而被扣留,匈奴人用高官厚禄企图诱使苏武叛变汉朝,苏武不为所动,恼羞成怒的单于将苏武流放至贝加尔湖苦寒之地,并说只有公羊生小羊了,苏武才能回国。

苏武来到了贝加尔湖畔,陪伴他的只有汉使的符节,还有一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回到自己的国家。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挖野鼠收集的野果、甚至合着粘毛充饥,冷了,就与羊取暖。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上挂着的旄牛尾装饰物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花白了。

但是苏武始终没有屈服,始终保持着汉使的尊严,不向匈奴人低头。

这一过就是十九年,苏武也从不到四十岁的壮年,变成须发尽白的老年人。

汉武帝已经去世,汉匈之间关系已经缓和,汉昭帝即位,通过努力,终于把苏武从匈奴人手中解救出来。

十九年过去了,白发苍苍的苏武终于再次踏上了大汉的土地,带着他那根光秃秃的符节,那一刻他老泪纵横。

长安城内,所有百姓都出门迎接苏武,看着白发苍苍,衰老干瘦,但眼神坚定不屈的苏武,带着他那根光秃秃的符节,走进帝国的首都时,没有不被苏武感动的,很多人还流下眼泪,都说苏武是个大丈夫。

大殿上,苏武拜见了汉昭帝,交还使节。汉昭帝拿着那个光杆子,看了好大的工夫,又看看苏武,酸着鼻子,可说不出话来。他把使节亲手交给苏武,对他说:“您到先帝[指汉武帝]庙里去祭祀祭祀,把使节交还给先帝,让他老人家也高兴高兴。”说着,他直流眼泪,大臣们也都流着眼泪,没有不佩服苏武的。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歌曲苏武牧羊曲谱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从汉朝来

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1
查看完整版本: 重温苏武牧羊,那个关于忠贞和气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