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一段初春的时光,我走进了志文画廊。没想到,这“一入长卷深似海”,我迷恋其中,再也走不出来。
据周哥调侃说,志文大师是洛阳城长相最差,画画最好的。也难怪,那么惊艳绝美的牡丹画卷,相比之下,任何好看的皮囊都会黯然失色。况且,志文大师的相貌虽说肯定不是洛阳城最差,也实在不能勉强恭维得上“帅哥”两个字。若是帅哥,就对不上“大师”的雅称了。纵观艺术领域的诸位大师,哪一个不是相貌随意,五官奇崛,脸上、头上杂草丛生,岂有油头粉面的小白脸、奶油小生能撑得起“大师”这两个字的?
我们都亲切的叫他为“张大师”。他的人品、画作确实压得住这个称号。
其实,我也是刚结识志文老师本尊。欣赏、知道他的画作,应该在差不多十年前了。他的一辆画满写意牡丹的大奔,风生嵩县,绝尘洛城,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记得刚见到这辆车的那一天,我目瞪口呆围着车转了一圈,在心中惊叹:天哪,牡丹竟然可以画在车上!且如此跌宕生姿,美艳绝伦!当时年轻,不由得心想,要多好看的女子,才配得上这豪车的副驾驶位置呢?
在画室里,志文老师笑意盈盈,侃侃而谈。他谈佛论道,说诗解画,讲艺术的精神,总有独到的见解。不经意一个包袱扔出来,惹得全场哈哈大笑。在他高大上的画室里,济济一堂全是画,扑鼻而来都是牡丹的香气。此地醉客不需酒,一杯清茶,一曲二胡,一阵笔舞墨染,足矣。
任何艺术都讲究风骨和精神,否则就不是艺术。志文老师的画是极具风骨和精神的。
一曰大气磅礴。徜徉在牡丹百米画卷之间,感觉回到了气度恢弘的大唐。在我一个外行的眼里,牡丹画都是单卷单幅的,没见过几十卷、几十页竟是完美无缝拼接的一幅画。百米长卷,像一条见首不见尾的巨龙在偌大的厅堂里蜿蜒穿梭,让人沉湎、沉迷、沉思其间,沉醉不知归路。志文老师的牡丹画,一改传统牡丹画秀雅细腻的特点,笔法老道苍劲,墨随心走,纵横恣肆,重神而轻像,得意而忘形,呈现出一种旷达洒脱的写意境界。
二曰惊艳绝伦。着墨极为大胆,色彩极为鲜明。志文老师笔下的牡丹红如鲜血残阳,青若蓝天大海,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传统观念中雍容端庄的牡丹花,在他极具想象力和表现力的笔墨之下,变成了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美艳女子,仿若含羞低眉,又如美目盼兮,静似宫姝落棋,动如仙女起舞,让人一见钟情,过目不忘。
三曰灵动生风。志文老师笔下的牡丹是长在春风里的牡丹,是鲜活的、灵动的牡丹。每一朵都是那么跌宕起伏,摇曳生姿,百看不厌。每一株都是一位缓歌缦舞的妙曼女子,时而绿袖轻甩,红衣飘飘,时而扭动身姿,顾盼神飞。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灵动兮若仙子之飞天。因灵动而有了诗意,给人以美的想象力。因灵动而有了立体感,“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再仅仅是纸上平面的画,成了高低起伏的立体画,让观者的眼睛和心灵有了游走和穿梭的空间。
风起牡丹,艳惊洛城。志文老师的牡丹画以其独具的写意特色和创新精神,在海内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仰慕赞赏者有之,嫉恨贬损者有之,他都不在乎。他说,牡丹画传承几千年了,牡丹画家遍地都是,我要还是这么画,那不是糟蹋笔墨么?这话说的,气场满满的大家风范!
书画不分家。志文老师的毛笔字,如老树枯枝,断崖绝壁,视觉冲击力也极强。这种写法完全抛却传统书法于不顾,信马由缰,信笔由之,粗细相彰,大小互补,纵横交错,奇崛险绝,浑厚苍茫,自成一体,真是胆大包天。
看到张志文老师和他的作品,我就会想到黄永玉、韩美林这些可爱又可敬的老头儿。他的精神和这些大家一样让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