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里近海,有事没事总喜欢往海边跑,所以对“海”的印象特别深刻,海水、海水上方的天空、浅滩里的大小石块、海里的那些生物,如今都变成了回忆。
可惜的是,那时候常常吃到或者见到的海生物,现在已然变得十分珍稀,以至于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或者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1、海发菜
发菜是一种藻类植物。发菜始见载于清代李渔(-约年)《闲情偶记》,但是据传汉代苏武牧羊北海滨时,以发菜充饥,而权贵们就常把发菜作为贡品奉献给皇帝食用。还有,据说慈禧太后的菜单上,也有一道“拌发菜”。
不过这里将要说的“发菜”,不是那种大家经常在电视节目中、新闻上看到的陆生发菜,而是另外一种发菜——海发菜。
海发菜对发菜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类似于头发状,所以也被称为“头发菜”。广东人一般读为“发(fā)菜”,意为发财,有了这个意头,再加上发菜富于营养价值,所以被人为大量采摘,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国务院年8月4日批准发菜成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海发菜与生于高原地带的发菜不同,海发菜生在没有污染的海域之中,潮水退去之后,一簇簇发菜便露出泥面。被海水浸泡过的发菜亮丽透明(所以海发菜又称“水晶菜”),采摘回去之后,只需简单清洗、滚水,拌以姜醋,便可食用,口感十分爽脆。
陆生发菜海发菜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但是如今人类的活动范围大规模触及海域,比如建厂、航运等等,污水、油污、生活垃圾向海里排,水质受到污染,海发菜的生长区域也越缩越小。
小时候只消一会儿便可采满筐箩的海发菜,现在见不到了,问过经常出海的那些老人家,也说没有再见到。也许在更偏、更深的海域还是可以见到的,但谁知道呢!
2、跳跳鱼
《舌尖上的中国2》第八集,说到了台州清炖跳跳鱼。一下子,跳跳鱼这种偏门的鱼类被推到数以万计“吃货”的眼前,一夜之间成为“名牌美食”,吃货们更是边看边拿起手机购买跳跳鱼,也是被商家的各种宣传搞得眼花缭乱。
美食清炖跳跳鱼小时候在海边等潮退,见到的最多的鱼类就是跳跳鱼,一波接一波,它们在浅滩一跳一跳的,煞是可爱。它们的眼睛睁的大大的,比谁都机敏,一发现有外物靠近,转眼间又跳回海水里。
跳跳鱼是一种古老鱼类小动物。它们绝对是鱼类中的天才,它们一生有很多时间都不在水里度过。每当退潮时,跳跳鱼就会在滩涂上跳来跳去地玩耍和觅食,或爬到岩石、红树丛上捕食昆虫,或爬到石头上晒太阳。
跳跳鱼生活在海域涂滩而它们灵敏的跳跃依靠的是胸鳍和尾柄,皮肤和尾巴可作为辅助呼吸器官,所以能较长时间露出水面生活。
涨潮时,跳跳鱼要避开其他鱼类的威胁,就要躲进自己挖的洞穴中或者石缝里,也会爬上树干(比如红树林),呆在水域外。
3、辣螺
学名疣荔枝螺,味道辛辣,是一种生活在海底或礁石上的海螺。小时候经常去海边的礁石上捡回来食用,煮熟了,用牙签挑出来直接吃,原汁原味。辣螺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黄海、渤海数量多。几乎广泛分布在日本沿海地区。
辣螺年3月27日,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和放射线医学综合研究所的研究小组宣布,在靠近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太平洋沿岸30公里范围内,辣螺在年日本大地震后不见了踪影。研究人员怀疑这很有可能与核电站泄漏的放射性物质和污水有关。
辣螺生活在礁石上而在我们国家,辣螺赖以生存的栖息地——礁石,也随着开发建设在逐渐减少,比较常见的就是填土建厂、规划旅游风景区,沿海浅滩的礁石被清理。
4、中华鲎
这是一种3亿年前就生活在地球的生物,比人类早的多很多,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呢,也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鲎生活在浅海沙质海底中华鲎[hòu]成为国家保护动物,因为它太珍稀了。珍稀到什么程度?记得小时候,隔壁邻居每次出海回来总能带回来几只,下大雨它们就顺着雨水爬到外面的洼地,顶着一个大大的壳,尾巴长长的,脚很多。现在别说在市场上找不到,恐怕海里也没有多少了,要不也不会成为重点保护动物。
中华鲎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鲎是一种神奇的动物。第一,它的血液是诡异的蓝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科幻小说、电影中的外星人;第二,它的生长周期很长,需要近13年才能完成繁殖;第三,至今发现的鲎,4.45亿年前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第四,它喜欢仰泳。
鲎喜欢仰泳中华鲎浑身是宝,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幼鲎是有毒的,不能食用),所以经济价值也高,虽然国家命令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非法捕杀、收购、加工携带,但还是有犯罪分子频频涉险,捕杀、走私中华鲎。
无论如何,希望这个“活化石”能在地球上继续长久存活下去。(偷香匠:美的、有趣的,悠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