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州牧:“牧”这个字作为官职来说要比“刺史”的历史久远的多,但是历史上却是先有的刺史而后有的州牧。甚至可以说州牧正是由刺史演化而来的,是刺史的进阶升级版,所以州牧,也可以称为“刺史plus”或“刺史Pro”。
“牧”作为一个官职的专属称呼,最早其实可以追溯到上古尧舜时期,据传当时君王手下一共掌管着十二个大部落,而这十二个大部落的酋长就被称作“十二牧”。这很好理解,管羊的叫牧羊人,那管理部落的不就是“牧人人”了么,简称为牧也算十分贴切。
加一个知识点:当时并不是尧舜直接掌管十二牧,在十二牧之上还有“四岳”,可以理解为四个地方部落联盟的小盟主,而尧舜其实就是整个部落联盟的共主喽。
四岳?我不是五岳盟主么?在有明确记载的从商周春秋战国一直到大秦,其实这段历史上并没有“州牧”这么一个官职,秦以前诸侯割据,所谓的九州只是个代称而已。秦朝一统天下后又实行郡县制,郡守的直属上司直接就是朝廷丞相了,也没有州牧的概念。就算是刘邦建立大汉之初,也依然是没有州牧的概念的。
大汉承袭秦制,继续推行郡县制,这里面前期的郡县与封国并存咱们暂且不表。一步跨到汉武帝北击匈奴大汉帝国版图达到巅峰的时期,到这个时候,汉朝已经从秦的三十六郡扩充到了一百郡以上!而郡下面的县更是有足足一千三百个之多!整个大汉王朝的官员梯队从丞相以下一共十二万零二百八十五人!这么庞大的队伍,把三公九卿和皇帝老子绑在一起用通铜头皮带抽得连轴转也忙活不过来!
怎么办?
简单,有牧民之官,难道就不能有牧官之官么?
能!其实官员体系本来上级就有管理下级的权利和义务,问题是所谓的“上级官员”它包含着连同丞相在内的三公九卿!还有那些天高皇帝远的郡县长官,上级郡守一年能见一回偏远的县令就算他是尽忠职守的父母官了,谁又来保证这些边缘的地方领导和京城最高的三公九卿们切实的享受“被管理”的权力呢?
御史。
其实汉以前就有御史这么个官职,但是从汉代开始御史才正式成为监察百官的监察官员。在京城办公的御史官员称为“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而那些被派驻地方巡视百官的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刺史”。
位高权重责任轻,想必这是每一位官员的人生目标。而刺史就是这么一个“美差”。
第一位高权重:上到宰相三公九卿,下到郡县官员,甚至包括同为御史的同僚乃至自己的顶头上司,身为御史官员这一切的一切统统都可以弹劾!
第二责任轻:风闻言事无需证据,只要听到一点流言蜚语就可以上奏参人,就算是之后证明人家是清白的,身为弹劾者的御史也没有一丁点罪过!
第三人家还具有很高的独立性:不受任何部门监督,不受任何部门管辖,却又能监督一切部门所有官员,直接向皇帝负责。这就是御史台御史府。
可是外派的刺史人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一郡每一县都派。于是御史台就以传统意义上的“天下九州”为蓝本,把大汉王朝的版图重新规划出了十三个“区块”,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天下十二州加上一个司隶。这分别巡视十二州的便是十二州的州刺史。
刺史:俸禄六百石,有权监察的却是下到六百石上至两千石的所有官员。刺史的特点是只管官不管民,只询问不干涉,管大事不管小事。他们一般每年八月从京城御史台出发前往各自负责的州,刺史依次巡视各郡,刺史的助手称“别驾”则负责下面每个县的巡视工作。每年年末的时候做一次汇总,然后返回京城述职,这第二天开春各个郡县官员的升迁任免,就全看御史大人过去几个月的工作成果了。
刺史的建立是为了监察百官,让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能够有所畏惧进而用心执政,事实也证明刺史们对于大汉王朝的中央统治是有巩固作用的。本着既然好用那就往死里用的伟大精神,就不可避免的导致皇帝需要你管理的事情越来越多,需要你监察的地方越来越大,直到汉成帝登基的时候,索性在郡县制的上面又加了一层“州”,这也是后来几千年各个王朝“省”或“行省”的起源。
刺史直接派驻地方担任一州的行政长官,从刺史管理郡县的“有实无名”,到了州牧管理郡县的“实至名归”,大汉王朝也从承袭自秦朝的郡县制便成了州郡县制。原来由御史台外派的刺史,也就变成了常住一州管理地方的州牧。
自汉成帝改刺史为州牧之后,大汉的“州长”时而叫刺史时而叫州牧,反复横跳之间这个“州长”的实权和影响力却是越来越大,直到东汉末年我们熟悉的汉灵帝正式下令确定一州之长为“州牧”,同时为了应对黄巾起义而赐予州牧招兵用兵之权,这才有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混乱时代。
没错,我建议的。至于三国前后的刺史州牧,确实看起来比较混乱,曹操占据兖州的时候直接当了兖州牧,刘备则是先当的豫州刺史后又称为豫州牧,而孙权虽然占据扬州,但却只是遥领了徐州牧。
这些官职有皇帝封的,有一方诸侯封的,有别的诸侯给面子上表替别人申请的,当然还有自称的。其实都没啥区别,人家大汉朝廷都几百年混着用的东西,这些割据的军阀还不是喜欢叫什么就叫什么,反正是个名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