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的人都知道,佛教讲究“以戒为师”,这是佛陀住世时的教导与嘱咐。
佛像所谓的戒,强调的是止与弃,即止念与舍弃一切所执、所住,包括各种欲望。
换句话说,一个人若是能够不执、不住于一切事物,不再受各种欲望左右,那就意味道着觉悟得道了,解脱轮回苦海了。
尽管如上所说,佛教的修行是讲究的是舍弃各种欲望,但是佛教不否定欲望的存在价值,也就是说,佛教对于欲望的态度,只是采取了“虚无”的态度,所谓的虚无,强调的是幻有,即“空”。
其实并不只是对于欲望采取“虚无”的态度,就算是对天地万物的一切存在,佛教事实上都采取了这种“虚无”的态度。如《金刚经》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因此,佛教以此来作为理论的依据,并指导僧人的修行,也就是说,僧人的修行其本质就是对万物采取“虚无”的态度,既用又弃,从这个角度来看,止和弃其实就是佛教的律戒的真正核心。
断除欲望也是一样的道理,佛教的戒律尽管表面上非常克制,但这种克制并不意味着否定欲望的价值。
如在《佛所行赞》之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说释迦牟尼佛在证悟之前,经过了六年的苦行,身心疲惫,差点死去,于是放弃了苦行,在接受了牧羊女的羊乳之后,便到河中净身,最终在菩提树证悟成佛,而这个故事却告诉我们,佛教并没有否认欲望,如果佛陀否定欲望,那他就不会有求生的欲望,更不会接受牧羊女的羊乳,甚至都不会有佛教的产生。
菩萨像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彻底的否定欲望并是佛教的主张,当然,也不可能是佛教的重点。
无独有偶,一代高僧鸠摩罗什当年东行传法时,也有被皇帝两次被强行婚配,甚至还有了孩子,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于佛法的独特见解,也不影响他在佛教之中的超然地位,从这也可以看出佛教对于欲望并不完全采取否认的态度。
菩萨像另外,我们中国的一代高僧济癫,被人称为酒肉和尚,那句话“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说的就是他,尽管如此,但有一点是需要强调的,济癲和尚无论喝多少酒,吃多少肉,有一点必须坚持,那就是不犯“淫戒”。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佛教对欲望确实是采取了“虚无”的态度。
佛寺而从另外的角度来说,欲望确实是人的本能,也是佛说的累世以来无明的缘故,当然,更是众生受“苦”的真正原因,因为没有欲望,那就无所谓追求,没有追求,也就无所谓成败,更没有“苦”的可能。
因此,佛教才认为,欲望才是苦的根源,也就是说,有欲望才有苦,要解脱苦,那就要断掉欲望,也只有彻底地断掉欲望,一切苦才可以解脱或者止息。
但是这并意味着欲望没有任何价值,也就是说,没有欲望,那么,人的价值如何体现呢?
佛寺其实人所谓的价值,就是在欲望的基础上来不断减少欲望,也正因为如此,佛教才用“戒”这样的方式来减少欲望,换句话说,戒律是保证僧人“不滥用”欲望的根本,僧人也是通过“戒”这样的方式来节制欲望,这当然也佛陀说的“以戒为师”的真正原因。
但在现实当中,有很多人误解的戒的本义,也否认了欲望作为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很多人并不是真的知晓佛法的奥妙。
菩萨像只是无论如何,说佛教否认欲望的价值,肯定错误的。
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