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介绍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周瑞玲心理室城市放羊娃的前半生
TUhjnbcbe - 2021/2/22 6:07:00

故事发生在大西北一个很偏僻的地方,

有一天一个记者遇到了一个放羊娃:

问:干嘛呢?

答:放羊。

问:放羊干嘛?

答:放羊赚钱。

问:赚钱干嘛?

答:赚钱盖房。

问:盖房干嘛?

答:盖房娶妻。

问:娶妻干嘛?

答:娶妻生娃。

问:生娃干嘛?

答:生娃放羊。

这对话不只发生在偏远的乡村。

它也在你我身边不断地被重复:

“你为什么要考大学?”

“为了找个好工作。”

“为什么要找好工作?”

“赚钱。”

“赚钱干什么?”

“成家。”

“成家干什么?”

“生子。”

“生子干什么?”

“考大学。”

从形式上,这样的“城市娃”与“放羊娃”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都是一代接一代重复着单调的人生。单调得似乎不必去为考虑走哪条人生路而担忧。

给你们看一个被社会驯养的“放羊娃”的前半生,他是一个普通上班族,有时会加班到深夜,有时会挨批,他还要养着一家四口人,背着32年的房贷,36期的车贷。

是的,他就是《蜡笔小新》里野原新之助(小新)的爸爸——野原广志,小新电影版里有一段广志晕倒后回忆了自己的前半生。曾经他天真活泼调皮,一天天长大,和我们身边很多“放羊娃”比较,他是幸运的,至少他的人生是成年后被驯化,他度过了自在的童年和少年。

在他的孩提时代,

他会坐在父亲的脚踏车上,

像所有孩子一样,

问着父亲各种问题,

他的人生也有着很多可能。

渐渐的,

骑脚踏车的人变成了他自己,

吃着冰淇淋去打棒球。

再长大,

他有了初恋,

两人一起推车走回家,

青涩甜蜜。

后来,

和大多数人一样,

他的初恋以失败而告终,

天空也变得晦暗。

成了大人的广志离开家乡,

去大城市打拼。

作为一个职场新人,

他紧张到站姿僵硬,

他对前辈点头哈腰,

他被上司批评。

在某个樱花烂漫的日子,

他遇见了美伢,

那时候两人都羞涩纯情。

一家人的故事要开始了。

广志焦急的奔跑着,

医院。

小新出生了,

初为人父的广志笑到合不拢嘴。

为了给老婆孩子一个幸福的生活,

他们买了房子,

32年的房贷也随之而来。

广志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

他加班到办公司空无一人,

坐在电车上都快要睡着了。

而当他按响门铃,

看到美伢开门,

两个孩子在迎接他的时候,

广志笑了。

日子在一天天的过着,

一家四口骑着脚踏车出游,

像一开始一样,

只不过当时的儿子已经变成了父亲,

当初那个他已经背负起了一个家庭的重担。

最后,广志哭着醒来了。

广志是城市里一类最平凡的男人,可他也是幸运的,每当他回到家看到妻子和两个孩子的时候,他会觉得再累也是值得的。可现实里不是每一个“放羊娃”都幸运的长大成为广志,有可爱鲜活、生命力旺盛的5岁小新来陪伴他过生活。

想一想算着花呗,还着房贷,加班熬夜的我们自己的前半生吧。以后要不要你的下一代孩子们也这么过半生?

相信家长们的答案当然是:不要。不要自己的孩子“放羊”。

所以会有家长说“为了过好日子,才让孩子努力啊、学习啊、考试啊。”套用家长圈一句流行的话:“让你读书,是为了你以后有选择的权利,不过我们这样的日子。”

可选择的权利的这段原话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的一段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家长们忘了很重要的一个事实,选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快乐。大人们教给孩子们选择的最终目的是:家长们想追求的金钱、自由、或是各种他们想要的美好人生,教给孩子们记得的是不要过现在这种日子。

他们忘记了教孩子什么是快乐?什么是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什么样子才是不被剥夺的生活?如果孩子们没有认同父母、追寻自我的能力,那他们成年后会连想要的日子是什么样的都不知道,更不知道在哪能找到,终其一生,庸庸碌碌。

当孩子生活被家长安排的轨道里,每天听着家长要求自己的目标,在这种单调无选择的形式里,他们就会模式化的也追求单调的目标,就会感觉不到或是习惯了不去感受自己真正的内心需求,不会真正的活出自己的想法。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思维定势(ThinkingSet),也称“惯性思维”,简单说就是人们习惯用以往经常用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和解决问题。

就如同开始我们分享的小故事,城市的“放羊娃”就算有一天他通过奋斗有了选择生活的权利,他还是会选择过回父母的老日子,成家、生子、让孩子上学。因为在他看来他的参考答案里是没有其他备选项目的。

蔡康永有一段话:

“如果你只看合乎自己口味的书,

那你永远就只能知道你已经知道的事。

如果你想得到一些从没得到过的东西,

那么你就得去做一些从没做过的事。”

当孩子们从小只看家长要求看的书,永远只能知道家长已经知道的事。他们就已经失去能用其他方式过一些其他感觉的人生的能力了。

从什么时候起社会开始焦虑,我们身边更多的是从小就要求学无止境,从小被教育着、灌输着着要在社会上立足,要为了活着而被催促、忙碌的孩子。

城市中的家长们焦虑的把早早孩子送进一个又一个名为“提高、学习”的驯养场。幼小的心灵被家长们名为“金钱、成功、出人头地”的能量灌满。当他们的思维定势形成,他们就失去了独立思考和选择的能力。

当这些城市的“放羊娃”长大,他们被家长和社会驯养,他们就变成了合群的“羊”。

指很顺从的工作,

被社会当作牲畜一样压榨的员工,

多用于自嘲。

这就是城市“放羊娃”的前半生,以爱的名义,在不确定的未来到来前,自愿自觉的变成合格的“社畜”,变成顺服的“羔羊”。

人生本该参差多态,家长们请不要用自己的标准衡量一切。

文章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文所使用参考文章、图片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地址1:西大桥店(哈尔滨市南岗区汉阳街30号)

地址2:医大一院店(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号10楼K座)

电话/

网址:

1
查看完整版本: 周瑞玲心理室城市放羊娃的前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