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颐武盯上了方方,但凡人家有点什么动静,它马上一招恶狗扑食,要是能和国家安全、敌对势力挂上勾,那更是不遗余力。
这是正事儿都干绝了,蛋的闲疼;这是粉丝忒多了,不发点亮瞎眼的手脚发麻;这是喜欢关心年长大姐姐的动静,心理变态。
心智出了问题,容易悖离常识。
给自己加一堆身份的人,目的就是让别人记住:俺不是一般人。
见过很多这样的江湖骗子,其实你越是这样,别人越是记不住。推广是一个常见的行为,一语中的才见真功夫。啰里啰唆的,抖漏出来的大半是瞎折腾、不自信。
张颐武不是江湖骗子,是位研究当代文学的中文系教授;是位忠于参*议*的民进副主委,是位盯梢方方微博的博士生导师。这盯方方盯得紧呀,费尽心机整整一年了,不知情的还以为是要收方方读博士呢。
互联网的一大妙处在于:可以避开目标人的当面对质,信口雌*张口就来。
张教授们正是巧妙利用这一点,借着自己那点名声、那几顶官帽子、那七七八八的身份标签,带出点儿虚头巴脑的流量来。不明就里的粉丝蒙昧得看齐追随,以为教授说的便是自己的观点,教授做的便是自己的追求。这些粉丝的面相与张导师那些个官帽子,真是相得益彰了。
方方去年12月的法网采访,张教授挪在1月的国外报道里,利用不对称的信息渠道,添油加醋摘抄几段,七零八碎翻译几句,想必点击发布的那一刻,已然与那万粉丝齐感荣耀了!
要不是互联网,导师或者还能培养几个人才,专家或者还能研究点儿学术,教授或者还能贡献点儿智慧。都怪互联网咯?
这下可好,一个老教授按捺不住体内的虚火,动不动打开微博写上几段攻讦别人的话,一会儿看看几个粉丝点赞转发分享了,不时琢磨琢磨这段是否引起了高层的注意,会不会给自己的残生提个一官半职?
张导师你瞅瞅自己的神情,像不像掏空了身体的张道士?都怪互联网咯?
悖离常识,容易把自己引入变态。
“配合”叫做有了“大动作”,“伪证”居然也是一份“工作”,用攻击中国现在“隐瞒”来进行鼓噪……这一小段,口吻仓促,语病三处,看不懂这教授究竟想说个啥。也没个好心粉丝提醒一下么?
张教授从到就说了一个意思:方方递刀子了。就是个复读机也比这段强吧?作为构陷方方的网络对手,张教授需要点儿新鲜说辞,不然那万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