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进平羌口,又见羌水河
文、图
张建铭
鸾鸟湖
车辆驶到鸾鸟湖西侧时,太阳刚刚爬上窟窿峡东岸的山顶。黎明5点前动身的折腾,此刻,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东面和南面是连绵的山峦,西面和北面是起伏的坡地,鸾鸟湖躺在一处天成的低洼,静静悄悄,无波无澜,仿佛与世无争的山野隐士,闲适安然。可是,对于贸然闯入的外来者而言,它却惊世骇俗,美艳非凡:祁连群山悠然入目,对面的峡口青峰耸峙、对称斜逸,露出层次分明的几道山际,有的真切,有的隐约,却又不约而同,特意谦恭地为主角让出一条通道——视线尽头,正中间的位置,一座宝塔形的尖峰赫然显现,像是冷艳高贵的女王,披一件白绒大裘,雍容华贵,傲视群臣。然而,她也不是主角,仍是背景和陪衬,在比肩林立的祁连雪峰中,她并非卓尔不群。她面前的那一池碧蓝的湖水,那一块把天光云影统揽于怀的玉碧,才是*上熠熠闪耀的瑰宝。是的,在大西北,在河西走廊的张掖,雪山冰峰并不稀奇,无边的大漠和广阔的草原中偶露峥嵘的盈盈水脉,才是风情绰约的美妙佳人。更何况,山顶如带似缕的云絮,被朝阳涂成绯红之后,却缠绕着山峰把最美的剪影投入了脚下的湖水,山顶硕圆而清亮的朝阳,把明煌煌的光柱衍射到湖心直达湖边,周边油绿的坡地上散漫的牛羊、精干的枣红马、神气的黑毛驴,都在围着这面明亮的镜子有心无意地打量着自己的模样,就连平时少见的遗鸥、白鹭、黑鹳,也上下飞舞,兴奋地盘旋在湖面上空。
鸾鸟湖东侧
鸾鸟湖不是湖,是一个叫做西大河的人工水库。在没有看到东北角的输水闸洞和管理房之前,你肯定会认为它是一个天然湖泊,它所处的地形,比新疆天山的天池还要自然。鸾鸟湖静卧在祁连山冷龙岭北麓的山脚下,四周是山前平原与低缓丘陵组成的大马营草原,视野开阔又起伏变化,干旱少雨却土肥草茂,驰名中外的山丹*马场就在这一片草场的怀抱之中。如果借助一架无人摄像机,在米的高度,这里的全貌便清晰可见:鸾鸟湖下方的输水河道,隐入一段高峡深谷,蜿蜒向北,那是远近闻名的窟窿峡;窟窿峡口外,被绿野包围着的那一片粉色房屋,便是*马一场的场区;视线继续北移,一线浓绿郁郁葱葱,蜿蜒游动,应是马营河滋润的生态林带,尽头青山隐隐,东西横亘,该是龙首山和合黎山的身影;鸾鸟湖的西边,草地连着田野,青稞与油菜花交织,一直伸向远方的天际;东边,是赫赫有名的焉支山,晨光与松柏勾勒出深浅不一、层层叠叠的山脊,仿佛隐含一页页不平凡的历史;而南面,目力却硬生生被祁连山阻隔,那一排排、一层层的山峦,层次分明却朦胧模糊,近在眼前却幽远神秘。唯一真切的,是从山口蜿蜒而出的那一线银白,汩汩潺潺连向鸾鸟湖,把山峰和湖泊系结为一体——鸾鸟湖,是祁连山胸前的一枚心形玉佩。
视线所及,鸾鸟湖及下游窟窿峡东岸
鸾鸟湖也并非湖中有鸟或湖的形状像鸾鸟,而是因为这里的山形而命名。通行的说法是,古时此处为南北民族的分界地带,汉长城修筑时即从它的北面蜿蜒而过,在设障筑城选址时,人们发现这里的山形似鸾鸟展翼,是吉祥之地,便取名鸾鸟山,山下筑城,名为鸾鸟城,后来修建水库,便顺理成章成为鸾鸟湖。鸾鸟城如今遗址犹存,放眼远望,鸾鸟湖北岸中段,一座形似楼阁的建筑孤立高坡,驱车近前,越发真切清晰。一方突兀高耸的土墩上,坐落着一个长方形的土木结构小屋,石条为基,门窗敞开,近乎破败,却古意盎然。台阁下方东西两边的坡地上,散漫着几排残破的墙垣,凹凸相连,围成一处不大的城址,轮廓清晰,结构分明。而那方台阁,应是关城的制高点,处在中间位置,把东西两边连接成一体。前有雪山和湖泊,后有茵茵草坡,朝阳之下,残破的城垣、古老的楼阁似乎并不给人以强烈的沧桑感,反倒为清丽明艳的鸾鸟湖增添了一份苍茫与厚重。
鸾鸟城遗址
这是我第四次来到鸾鸟湖,景象和感觉与之前又有不同。
平羌口与羌水河
鸾鸟湖面对的那个流水入湖的山口,叫做平羌口。那道河水,现在叫西大河,过去也称羌水、羌水河。这样一说,你可能马上会想到它的来历,大概与历史上的一个民族——羌人有关。是的,从秦汉到明清,青藏高原、*土高原等区域,一直有羌人的影子,他们被称作羌、氐羌、羌戎等,活跃在河湟、陇西地区的一支,被称为西羌。他们游牧四方,以羊为吉祥物和图腾,“羌”就人字上面一只羊的组合会意。他们据说出身不凡,是*帝后裔的一支,虽然没有像匈奴、突厥、鲜卑、吐蕃、*项、回鹘等民族那样建立过独立的*权,却始终活跃在*治*事历史舞台,深刻地影响着中原王朝和其他民族。他们与汉王朝或联合或为敌,与匈奴、吐蕃、回鹘等民族或联手或攻略,而更多的则是交流、属同与融入,以致后来成为许多边夷民族的泛称,也因此在中国地域和华夏历史上留下了无处不在的印迹。汉代大范围的羌民起义、蜀地青衣羌国、护羌校尉官职和平羌县郡的设置、青衣江羌江平羌江的称谓,魏晋南北朝的护羌校尉、平羌校尉和诸羌叛乱,宋代及明清的平羌将*、伏羌侯、定羌庙、平羌战事,以及青海甘肃、河湟地区、祁连山区的多处关隘、峡口、河谷、城堡的命名,无不显示出这一族人的非同一般。
平羌口
作为历史上举足轻重的皇家马场所在地、自古就是畜养牛羊放牧良马的大马营草原,月氏、匈奴等民族曾留下浓重的印迹,也就不能没有羌人的影子。草原之东的武威石羊河、*羊河,名称的来历就有西夏*项羌统治河西后因羊崇拜而得名的说法。草原之西的黑河,过去即称羌谷水。平羌口之西的民乐扁都口河谷,古时也称羌水河。平羌口之东的峡口古城所对的山口,当地也有人称平羌口,峡口驿附近,有定羌庙遗址。张掖地方史书中,羌人更是时常出现,他们有时是“诸羌”,有时是“群羌”,有时是“迷吾羌”,有时是“沈氐羌”,有时是“烧当羌”,不时寇犯张掖地界。而张掖的地方官,则大多兼有“护羌校尉”的头衔,时常“退羌”、“平羌”、“镇羌”,却又仿佛退之不尽、平之不完、镇之再来。羌人似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却又居无定所、了无踪迹;似乎都是以群体面目出现,从来没有一张清晰的个人面孔;似乎都是疾驰而来,挑起事端之后便迅速消匿,始终不会引出惊动朝野的祸事,以至于文字记载中常常出现却又片言只语、平平淡淡,缺少细节描写、刻意铺排和大量渲染。但是他们的存在,却是那样真切而实在,出入的山谷,是“羌谷”;饮用的河水,是“羌水”;住过的房舍,是“羌楼”;用过的中草药,是“羌活”;吹奏的乐器,是“羌笛”、“羌管”;王朝的官衔,前面加“护羌”、“平羌”;就连大诗人笔下或凄凉或优美的意境,也离不开“羌”的意象:
“中*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
羌水河
羌人,这个泛化的部族,如今除了云南、四川一带还有分化的后裔,河西走廊已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但是,从他们远去的背影,我们仿佛看到一种弱小民族的生存智慧和坚韧意志。这,也是西北大地、河西走廊、大马营草原、平羌口的生存哲学和精神意志,恶劣条件下顽强向好的自然环境如此,荒漠低微中顽强打拼的普通民众如此。
请读者朋友见谅,把诸君引到了平羌口,却避开优美的风景而回顾羌人的历史。这并非有意为之,对于我而言,由平羌口、羌水河的名称引发的好奇和思绪,胜于眼前如画的风景。何况,之前在鸾鸟湖的时候已对这个峡口做过描述,之后也还会提及。更何况,依据我对这里的环境勾勒,你想象中的平羌口,或许更加奇幻。
山丹马
槐溪小镇
沿着鸾鸟湖的水源溯流而上,以河谷为轴心,构成一条西部寒旱植物汇聚带,沙棘、刺柳、丛荆、稗草任性生长,苞蒿、苣荬、马茵子、车前子争占地界,蒲公英、金露梅、格桑花、龙胆兰随意点缀。几个青年男女少见多怪,爬在一滩星星般的天蓝色鳞叶龙胆花前大呼小叫。湿地边,草甸上,水塘旁,白绵羊、黑牦牛、紫花牛、青毛驴、枣红马交替出现。一群穿红戴绿、挥舞纱布的大妈,在几头黑毛驴前摆弄姿式。远处的雪山定神静观,旁边的牧人扬鞭大笑,牧羊犬兴奋欢跑,秋后的油菜花释放最后的灿烂。这场景,既是中国西部草原的经典画面,又像阿尔卑斯山下的欧洲风情,尤其是山湾里闪现出几排青脊高耸的木屋之后。
水塘边的紫花牛
这些错落有致的木质小别墅,就是槐溪小镇。它们古色古香,精巧别致,在雪山、草原、牛羊、骏马、溪水的背景中出现,没有违和之感,反倒更显自然。坐在木屋前的休闲椅上,庭院里铺展着茂密的稗草,蓝天和白云近在头顶,山梁、垭口、雪峰仿佛挂在木屋的脊顶、角檐,一切都是那么清朗、舒心,那么亲切、随和,不知不觉,你的身心便会全然放松,心扉大开,产生放声长啸的冲动,或是呢喃自语的情态。这里,不会引发幽情,不会启动怀古,不会牵出愁绪和烦恼,只适合什么都不去想,什么都不去做你,脑空心空,闲坐漫看。
槐溪小镇
坐够了,走进一间木屋,要一杯清茶,与主人攀谈。景点开发投资的,是陕西渭南的几个合伙人。问到投资数额、旅游人数和收益,留守的老总语气平静安然:景点刚刚建成,赶上祁连山环境整治的风头,游人进不了平羌口,效益可想而知。好在国家领导人视察之后,有了治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说法,情况会有好转。两千多万的成本,慢慢回收,不急。再说,这么美的地方,休闲养心也够本了——说到这里,他又是淡淡一笑,顺手为我添满了热茶。
热气氤氲中,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一群人众,在渭水之滨、湟水之畔涉水前行,他们与高台骆驼城遗址的汉魏画像砖一个模样,头顶羊角,长发披散,趟过渭水、*河、石羊河,趟过湟水河、大通河、八宝河,来到黑河峡谷、扁都口、平羌口,坚毅顽强的背影,逐渐消融在康乐草原,夏日塔拉草原,大马营草原……
雪夜槐溪
作者简介▼
??????
约稿启事地名古今”以强调原创为主。内容板块和栏目大致如下,文章字数以两三千字以内为宜。突出个人化,文字尽量讲究而有韵味。
1、我说地名|以个人视角讲述熟悉的地名历史变迁和故事,避免面面俱到,避免罗列概念。突出个人对地名的理解和历史变迁的解读。
2、倾听讲述|每个村庄、每个街巷,都有说不完的人与地名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本大书,倾听讲述,以细节勾勒岁月流逝中的、难以重现的故事。
3、我的漂泊|许多人的人生旅程,会在迁徙、漂泊中走过。用印象最深的几个地名,穿插个人的成长史、生活史,本身就是地名古今不可缺少的内容。
4、故居寻访|千百年来,每个地方都有影响历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寻访,在寻访中解读名人,使之古今融合。同样避免面面俱到,写最能触动自己的地方即可。
5、行走天下|旅行已成为当今时尚所在。如何行走,如何把旅行化为自己生活、精神的一部分,把旅行与异地观感融为一体,既是游记,也有颇为充实、敏锐的诗意表达,这是最值得期待的行走天下。
6、回家的路|远离故乡的人,心中永远牵挂故乡。每次踏上归家之路,会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儿时的星星点点的记忆,家庭几代人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一棵树,一口井,一家人,左邻右舍,都是故乡难忘的记忆。
“地名古今”的作品,将根据相应版块予以结集出版。欢迎各位新老作者赐稿,图文分别打包发送,请发:lihui
vip.s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