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字
阅读需要
8min
—
文夏智勇
新的一年,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当下,朝着目标迈好每一步。
年美国《读者文摘》发出了一则约稿通知: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最难忘的人是谁?
法国作家让·乔诺——这个被认为是20世纪法国最著名的作家,应约写了《种植希望和幸福的人》。此后这篇文章被译介到十多个国家,并且入选我国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更名为《植树的牧羊人》。
《植树的牧羊人》叙述了一个农夫三十五年如一日植树造林,以一己之力把荒原变成了美丽的家园。
还记得课堂上学生用“慷慨无私”“默默奉献”“坚韧”······太多的溢美之词表达对他的赞美。但下课了,我的思想还不能平静。总感觉这些词语不足以表达我对牧羊人的感慨。直到想到了“安静”这个词。
是的,他是一个安静的人。诸葛亮《诫子书》里说“静以修身”,植树的牧羊人也许就是这样的人。
时至新年,万象更新,这一刻我要做一个安静的人,创造自己的奇迹。
安静的人生活上信仰极简主义
牧羊人艾力泽·布菲像幽灵一样出没在那片荒原。那高原上村庄成了废墟,井水不再歌唱,一片死寂。
他一个人生活在那石头做的房子中。这里安静地只有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他的牧羊好像也不曾为这荒凉而哀鸣。
他的狗也像它的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他有自己的农场。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留下他一个人生活,他和羊群、小狗相依为命,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流走。
他选择极简地生活。他手边仅有的物品,却创造了生命真正价值。
如果你以为牧羊人只是无可奈何,被迫地过上了极简的生活。那我们再来看“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在《为学一首示子侄》(也曾入选七年级教材)里讲的一个故事: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富和尚一直盘算着靠更充足的物质条件去南海,而贫和尚仅凭着“一瓶一钵”就实现了富和尚几年未竟的梦想。
极简主义就是去除生活中的无关紧要,从而使我们更专注于最重要的东西。
安静的人生活上信仰极简主义,不为物欲所累,只做要做的事,哪怕只是一件事。
安静的人专注一件事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植树的牧羊人也许就是这样一个“静以修身”的人: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内心恬淡,不求名利。
他安静地劳作,认真地挑选橡子:一整袋子的橡子,一颗一颗地挑选,一边数,一边挑,直到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圆的橡子。
荒原上难得出现的来访者也不会打乱他的工作和生活。
是的,真正的安静是“心里的”平静,心无旁骛,沉醉在自己的事情上。这个植树的男人不去计较这片土地属于谁?是公还是私?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正是因为这样一份内心的安静,一切都不会干扰他。哪怕全世界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中。他依然坚守着自己“造林”梦,开始养蜜蜂糊口维生。
硝烟散去,他奉献给荒原一片片茂盛的树林。每一棵白桦树都鲜嫩,挺拔就像少年一样。可这“了不起的奇迹”也不会冲昏他的头脑,哪怕已经87岁,他还是继续坚持植树造林。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他凭着自己的一双手、一份执着,把“荒原”变成了“绿洲”。
他人的来访、战争的炮火、一个人的寂寞、大家的赞誉、切身的利益······一切都不能干扰他的劳作。
安静的人,淡泊名利。不会这山望着那山高,笃定不动摇,所以少走甚至不走弯路,所以能创造奇迹。安静的人,目标专一,所以比较容易成功。
贾平凹感慨:“人到中年,你会明白人一生干不了几件事情。”
年11月3日,中国宣布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斤。而这世人瞩目的成就背后离不开一位90岁的老人——袁隆平。这位被网友爱称为“90后”的老人仍坚守在研究更好水稻品种的第一线,他表示,现在身体还可以,脑子不糊涂,还可以继续工作,要继续做对人民、对社会、对国家有意义的工作,要从九零后一直搞到百零后。
世界很大,袁隆平一辈子却只做一样事。
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安静地做着自己的事,却改变了世界。
勃兰兑斯这样描述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事向思想深处发掘的劳动和探索,忘记了现时的各种事件。他们为他们所选择的安静的职业而忙碌,经受着岁月带来的损失和忧伤,以及岁月悄悄带走的欢愉。当死神临近时,他们会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
安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