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介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期末备考九下文言文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
TUhjnbcbe - 2021/4/28 2:34:00
北京治疗白癜风专家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初中语文教师交流

《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

一、作者作品。

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我们还学过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内容概括。

课文第一段,用类比手法引出中心论点,并对论点进行论证。

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以“一箪食,一豆羹”和“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的例子,进一步证明“义”重于生命,并得出中心论点,指出不应该为物欲所惑。

三、字音字形

恶(wù)箪(dān)羹(gēng)蹴(cù)

四、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

(1)故不为苟得也苟:苟且。

(2)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3)非独贤者有是心是:这样。

(4)蹴尔而与之与:给予。

(5)妻妾之奉奉:侍奉。

(6)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天性,天良。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假如,假使。

(8)贤者能勿丧耳丧:丢掉。

(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用脚踢;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0)是亦不可以已乎?是:这。

(1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有什么益处。

(二)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语气助词

(4)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三)古今异义

1.一豆羹

(古义: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今义:豆子)

2.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好处;今义:增多。)

3.是亦不可以已乎

(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四)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名词,恩惠,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感激)

(五)一词多义

1.与: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吗”)

②蹴尔而与之(给予)

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2.而:

①蹴尔而与之(表修饰)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表顺接)

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接)

④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表并列)

3.则:

①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在句首,连接句子,那么)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如果)

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就)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却)

4.为:

①故不为苟得也(wéi,动词,做)

②为宫室之美(wèi,介词,为了、对,向)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为了)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5.由是:

①由是感激(因此)

②由是则生(采用这些手段)

③由是先主遂诣亮(于是)

6.苟:

①苟富贵,无相忘(如果)

②故不为苟得也(苟且)

7.之: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②人皆有之(代词)

③宫室之美(的)

8.得

①二者不可得兼(能够,副词)

②得之则生(得到,获得,动词)

9.是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个,这样)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鱼,我所欲也(“……也”表判断)

②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者也”表判断)

2.倒装句

①万钟于我何加焉(疑问代词“何”宾语前置)

②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结构“于生者”状语后置)

六、文章主旨

文章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七、理解性默写

1.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6.不辩礼义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7.文中与“嗟来之食”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八、简答: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例子,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作鱼,将义比作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九、出自课文的成语及释义。

舍生取义:原意是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后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十、资料补充。

孟子名言

①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②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③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④尽信书不如无书。

⑤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鱼我所欲也》真题训练

(一)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莹洁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1)故不为苟得也()(2)被发行吟泽畔()(3)所欲有甚于生者()(4)遂自投泪罗以死()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请简要说说段是如何提出论点的。

4.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像屈原一样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请你另举出一个事例,并说说你如何理解“舍生取义”。

1.(1)苟且取得,指苟且偷生之意;

(2)同“披”,披散;

(3)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4)于是,就。2.(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2)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意对即可)4.示例:生命诚然高贵,但是对于人来讲,仁义之所贵更重于生命,君子贤人是能够做到为了持守仁义而献出生命的。抗元名将文天祥不接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宁死也拒不降元,这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超越,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提升和升华,也是中华民族所弘扬的传统美德之一。(另外如:谭嗣同“我以我血荐轩辕”、苏武漠北气节等事例)

(二)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后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鱼我所欲也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乡为身死而不受

(4)此之谓失其本心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二者不可得兼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C.行道之人弗受

为宫室之美

D.吾既已言之王矣

是亦不可以已乎

7.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8.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义”?请选取两位我国历史上含生取义的人物,简单叙述其事迹。

5.(1)想要的(2)祸患,灾难(3)通“向”,从前(4)天性,天良

6.C

7.(1)不仅贤德的人有这种天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2)对于优厚的俸禄(高位厚禄)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的优厚俸禄(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8.示例: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于国于民有益的事是“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糊义气和本文的“义”不同。我国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事例很多,如:唐雎出使秦国,不辱使命;苏武牧羊,不改初心;岳飞抗金,精忠报国;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教济粮。

(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悉,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惠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惠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子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节选自《万事莫责于义》)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不若手足之贵也() 

(4)予子冠履()

10.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B.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事莫贵于义

C.故不为苟得也
  

必不为。何故?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万事莫贵于义也。

12.两文都很推崇“义”,请选出下列最符合“义”的品质的一组()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⑤年7月6日,来自哈尔滨的侯爽在危急时刻,不顾自身安危,勇敢地站出来,在高空中同闹事乘客搏斗,维护了飞机上全体人员的安全

A.③④⑤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①②⑤

13.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的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论证了的观点。

9.(1)“辟”同“避”,躲避

(2)假如,假使

(3)不如,比不上

(4)给

10.B

11.(1)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本性),人人都有这种思想(本性),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12.C

13.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万事莫贵于义

(四)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4.解释下列加点字。

(1)蹴尔而与之()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而后作()

(4)劳其筋骨()

1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6.翻译句子。

(1)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7.甲乙两则文段都运用的论证方法,甲文论证出的观点,乙文论证出的观点。

14.(1)用脚踢

(2)“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3)奋起,指有所作为

(4)使……劳累

15.A

16.(1)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人的本性。

(2)(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贤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部的忧患,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17.对比论证;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END-

word版文档及试题答案可以入群下载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期末备考九下文言文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