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家具企业,大多实行语文管理,就是喜欢用形容词,感叹词,比如说:我们的市场还可以啊,团队还稳定啊。这些含糊辞令,对于企业的经营决策没有任何的实际指导意义。正常的企业管理应该是用数字说话的,比如:库存有多少?仓管应能很快地调出每种型号的库存量;这个月的销售额增长或降低了多少?开发了多少个新客户?营销部应能随时提供。如果企业管理者活在一个大概的感觉当中,就不能很正确的把握企业的现状和做出准确判断。
02一相情愿地支持经销商有个笑话,说一个老头在草原放羊,来了个西装革履的人来拉业务。那人说:“我能用卫星遥感技术测出你有多少只羊。但你要买我的产品,还给我一只羊作为报酬。”老头答应了。那人搬出一大堆东西,搞了两、三天,说:“OK!你的羊不多不少,刚好只,给我一只,你还有只。”来人抱起了一只羊,说这只就送给我吧。
突然老头说:“我们再*一把。我猜出你来自哪里,你能不能把羊还给我,我也不买你的高科技东西?”来人同意了。
老头说:“你一定来自K公司。”西装**吃一惊,追问原因。老头说:“地球人都知道K公司的特点。第一、我没请你,你就来了。第二,你告诉我的,我早就知道。第三,你不是干我们这一行的,因为你抱的是我的牧羊犬。”
我们目前很多家具企业就是这种做法,没事派一个区域经理去经销商那里转一圈,又不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或提不出对经销商的销售有什么帮助的建议,谈一些“羊不吃肉,虎不吃草”,路人皆知的常识,并且有些业务员还是入行不久,认识有限,甚至是错误的。
03极端的“拿来主义”思想很多家具厂看到同行的一些做法有人气时,马上照搬过来,也不去思考各自风格的差异,操控能力的高低,该做法是否真正适合自己的企业或产品。这种近似于邯郸学步,不经分析,随意拿来就用的做法是很不明智的。
04对营销理解不透导致方向不明例如:“薄利多销”非但不能塑造品牌,相反是在对品牌的严重伤害,直到最后品牌的消失。这个理论是没错。但要冷静地想清楚企业经营的整个过程,企业的起步阶段和发展初期,肯定需要足够的量来维持企业的运做和逐步形成规模。靠薄利多销完成原始积累,当量做到一个高度时,企业赚到钱了,完全可以开发一个中高端的品牌,此时,这个低端品牌死了又何妨?
05以为质量好就是一切忽视包装“包装”不仅指的是针对产品所做的保护性包装,而是指在与消费者接触的各类场合,把产品以各种途径进行展示的行为。它包括产品外包装的设计和终端卖场的各类形象物品。例如家具专卖店,它的店面形象、橱窗、产品陈列、导购员的服装、价格牌、POP等各个细节,都围绕着一个品牌概念。消费者从整体环境到细小环节,无处不在感受着品牌的文化影响力,从而留下一个正面的印象。这就是我们说的整体包装。
从品牌视觉形象系统、品牌文化传播、商业环境的设计等系列行为,从而构成一个对品牌完整的塑造体系。只有好的“包装”,才能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从而获得商业利润。产品只有具备了视觉美感和文化品位,才能与消费者产生深层沟通,才能打动消费者的心灵。曾经有一家板式家具厂,质量细节处理得是比较完美的,但就是价格卖不起来,后来一比较,其根本原因就是专卖店的设计形象不够档次,后来重先找一家设计公司,换了店面形象,半年内,月平均销售额提高了36%。
06家具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比如火灾,去年底深圳宝安和佛山乐从都有家具厂发生火灾,损失很大;水灾,上个月,广东大面积降雨,东莞塘厦城区的水深都过一米,很多家具厂这次都受灾严重;员工发生意外,今年5月,佛山西樵的一家家具厂的业务去汕头,发生车祸,两名业务经理死亡,一名重伤,还有人工荒,电荒、盗窃等对生产的影响,所有这些是无法预知的,但可以做好应对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07认为消费者是无知的家具材料的不环保,以劣充好。偷工减料,做工不在乎细节等。其实大众是最聪明的,也是最公正的。消费者是外行的观念要绝对抛掉,只有真心的尊重消费者,企业才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08领导闭门开会目前家具企业的管理者通常都是几个高中层管理干部开会,然后将作出的决定公布下去,要求员工执行。的确大多数的工厂管理者都是具有多年的行业经验,但工厂的具体情况不是固定不变的。每台机器每时每刻都不一样。
有谁比一线的员工更清楚该如何改进呢?所以应鼓励所有员工都参与到企业的合理化改进工作中来,这种做法也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思考,为企业培养储备人才。
09不要紧盯着竞争对手的短处不放家具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