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里老叟图/左凌劼
我有一位好朋友,名叫苏振武,在宝鸡文理学院工作,担任过哲学系系主任等职务,是一位颇有造诣的哲学教授。他在教育哲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获得过国家级和省级一等奖等奖励。他曾经多次跟我提起,他是苏武的嫡孙。苏武的故乡在陕西杜陵,也就是陕西西安附近。苏氏的另一支迁移到今四川眉山,著名豪放派是词人苏轼即其中最杰出的后人之一。我曾经去四川眉山,参加中华慈善总会在那里举办的全国慈善宣传工作会议,期间顺路参观了闻名遐迩的“三苏祠”。记得博物馆的展板上写着,苏洵自己考进士,费了很大的劲儿,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则不费吹灰之力,便高中进士。为此,他还写了一首诗:“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读此诗,让人忍俊不止且耐人寻味。苏振武教授说,著名数学家苏步青等人,是当代这一支苏氏后人中的佼佼者。除了在哲学领域的成就以外,苏振武教授还撰著了《苏武精神与儒家伦理》,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苏武世家》,由三秦出版社正式出版,以及《历史苏武:史书有关苏武文献研究》等专门论著陆续发表,他还牵头组织在陕西举办了纪念苏武的高规格学术研讨会,这些成果都在相关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我曾经邀请他到我工作的单位给学生做过学术报告,受到学生的欢迎。
我读过《汉书》中的《苏武传》,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其一,此文全面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即汉朝与匈奴之间和与战的关系;其二,详细叙述了苏武从出使匈奴,一直到回归汉朝的整个过程。其三,《苏武传》文字准确而激扬,描述场景如身临其境,描写人物栩栩如生。苏武只身一人在塞外,面对匈奴的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朝廷的使命,他的事迹可歌可泣,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形象。
苏武为什么要去匈奴呢?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最辉煌的几个朝代,如周秦汉唐,其国力昌盛,武力强大,严防边疆,抗击外族入侵;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百姓生活相对富足。定国都于长安城的汉代就是这样的王朝。汉武帝是古代有雄才大略的帝王,文攻武略,好大喜功,他调集精锐部队,北上抗击匈奴,迫使匈奴单于向汉朝求和。天汉元年(公元前年),新即位的匈奴单于且鞮侯,派遣使者主动送还此前扣留在匈奴的汉朝使臣,表示愿与汉朝修好。汉武帝非常高兴,遂派遣中郎将苏武,持节出使匈奴,同等地遣送曾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于是,苏武与副使张胜及随员百余人,带着布帛绸缎等赏赐品,从长安出发,前往匈奴与单于修好。但是,且鞮侯单于并非真心跟汉朝修好,释放汉朝使节,只是他的缓兵之计。当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返回,并赐予了厚重礼品后,单于便悍然扣留了苏武一行。
苏武在匈奴被扣留了十九年。在此期间,他为维护民族气节而备受艰辛,与匈奴统治者进行不懈斗争。匈奴软硬兼施,企图迫使苏武投降,但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在《苏武传》中,可见双方唇枪舌剑,斗争非常激烈,关系十分紧张。匈奴妄想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消磨苏武的坚定意志,就把他囚禁在地窖里,备受饥寒;又把他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北海牧羊。在这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以强大的爱国意志挫败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坚守使者的使命。后来,苏武回到了长安,全城的人都去迎接他。苏武活到80多岁,于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病亡。
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许多为历史进步起到积极作用的志士仁人,都深切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如先秦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他所写的《离骚》《国殇》等诗篇,都充溢着忧国忧民的思想意识。宋代诗人陆游,在年逾古稀时,仍不忘祖国的统一大业。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所有这些,表明了志士仁人对国家兴衰存亡的思想情感和报国之志。
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职守的传统美德,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都内化为民族凝聚力。它是一个民族得以自立和生存的关键所在,是一个民族思想文化价值的集中体现。在中国,民族凝聚力以国格和人格为核心,每个中国人都能自觉地担当起报国为民的职责,把国格与人格,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为民族和国家的兴盛而奋斗,为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而奉献。由国格与人格这种民族心理激发出来的行为倾向,就是民族凝聚力在实践中不断外化的重要推动力。以国格与人格为核心的民族凝聚力,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不可缺少的精神纽带。因此,我们不仅要肯定国格与人格在古代所发挥的凝聚力作用,而且在今天也应重视它,继承其优秀的内容,为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和团结,继续发挥巨大的现实作用。
编辑:吴嘉琦
欢迎扫码